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6篇
  免费   802篇
  国内免费   43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735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891篇
内科学   1333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417篇
外科学   2218篇
综合类   1382篇
预防医学   360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59篇
  3篇
中国医学   932篇
肿瘤学   110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590篇
  2012年   622篇
  2011年   650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540篇
  2008年   564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505篇
  2005年   450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蟾蜍灵对白血病小鼠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蟾蜍灵对白血病小鼠脾脏系数的影响 ,探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L72 12白血病模型 ,以蟾蜍灵腹腔注射给药 ,1次 /d ,连续 7d ,于第 8d将小鼠处死 ,计算脾脏系数。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显著 ,实验组小鼠脾脏系数明显减小 (t检验 ,t =3 70 ,P <0 0 1)。结论 :蟾蜍灵对L72 12白血病小鼠的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23.
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4年间102例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病例的手术方式,评价不同术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肝转移H1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44%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肝转移H2的胃癌病例姑息切除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13%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肝转移H3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5%、13%和0,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有或无腹膜转移的病例,其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肝转移H1的胃癌患者,无论伴与不伴腹膜转移,均应尽量行姑息性切除手术。肝转移H2、H3的Ⅳ期胃癌患者行切除性手术无益于预后。  相似文献   
24.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促胃黏膜修复过程中对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非穴组和针刺穴位组,每组5只。使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针刺非穴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旁的对照点,针刺穴位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每次电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对大鼠的胃黏膜细胞分别进行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同时筛选720种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针刺穴位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和针刺非穴组(P<0.01),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分析示: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均可上调模型大鼠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1.5倍),但针刺穴位组上调的蛋白大多数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而针刺非穴组只有几种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同时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还可下调蛋白磷酸化水平(≥1.5倍),且针刺组下调的蛋白参与抑制细胞凋亡,而针刺非穴组下调的蛋白基本不参与细胞活动。结论: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可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生变化,提示电针促进胃黏膜修复的机制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5.
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与消化道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EN)与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把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能全素组和能全素加膳食纤维组,经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EN常见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腹胀、腹泻的发生率相似,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能全素加膳食纤维组患者因吻合口水肿、输入袢不完全性梗阻而发生恶心、呕吐,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和呕吐。结论胃癌术后的早期膳食纤维EN并不增加EN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6.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2/63)和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旨在评价胃平滑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诊治。方法:收集1986~1995年间本科治疗患者,检出平滑肌起源胃肿瘤21例,复习病史、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病理报告,以比较良、恶性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生物学活性及处置。结果:病理证实11例胃平滑肌瘤,9例肉瘤及1例子滑肌母细胞瘤。临床特点以腹痛(16/21)、呕血及血便(12/21),以及腹部包块(5/12),腹块主要见于恶性肿瘤中。肿瘤好发于胃体及胃底;肿瘤直径范围自0.5~15cm,肌瘤平均3.9cm,肉瘤平均7.8cm(P<0.05)。外科治疗的原则是局部切除肿瘤及周边2—3cm胃壁组织。在4例有转移的恶性肿瘤采用了姑息治疗措施。结论:区分平滑肌瘤及肉瘤主要标准是临床上局部浸润及转移以及组织学上的有丝分裂指数。肿瘤大于8cm恶性可能大,手术切除范围宜扩大。  相似文献   
28.
We examined whether methamphetamine (MAP) induced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vivo. Male Wistar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25 mg MAP/Kg body weight and were sacrificed at 4, 8 and 24 h. As early as 4 h after a single dose of MAP, DNA ladder bands representing DNA fragmentation into multiples of the internucleosomal DNA length of about 180 by were observ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 in thymic and splenic DNA. DNA from control rats injected with 1 ml physiological saline/Kg body weight showed no ladder band patterns. The proportion of fragmented DNA from the thymus increased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up to 8 h and faint ladder band patterns were observed at 24 h, indicating that cell death via apoptosis occurred at an early stage and then apoptotic bodies were scavenged. DNA fragmentation in the thymus and spleen induced with MAP was also confirmed by the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method in situ. In control thymus samples, stained cells were numerous in the cortex but sparse in the medulla. At the boundary area between the cortex and medulla, stained cells were seen as a layer. In the MAP-treated rats, stained cells were increased and dispersed equally in the cortex and medulla. In control spleen samples, stained cells were numerous in all areas excluding the germinal centers. Cells at the germinal centers were stained intensively in MAP-treated rat spleen. Light microscopical analyses allowed us to identify lymphocytes during the cours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showed morphological landmarks for the process of cellular apoptosis in both organs e.g. lymphocytes with chromatin condensed into crescent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nuclei and apoptotic bod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P induced cell death of the thymic and splenic lymphocytes via apoptosis.  相似文献   
29.
生长激素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 :对照组、rhGH组、奥沙利铂 (L OHP)组和rhGH L OHP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MTT比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 ,测定不同浓度的rhGH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 3生长曲线、细胞抑制率、细胞周期和增殖指数 (PI)的影响。结果 rhGH在体外无明显促进BGC82 3细胞分裂增殖 ,rhGH组与对照组、rhGH L OHP组与L OHP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且生长曲线没有升高 ;rhGH L OHP组与对照组比较或rhGH L OHP组与对应的rhGH组配对比较 ,细胞抑制率增加 ,阻滞于G0 ~G1期的细胞数增加 ,S期细胞明显减少 ,PI明显降低 (P <0 .0 1)。rhGH L OHP组与L OHP组比较 ,细胞抑制率呈现升高趋势 ,而PI呈下降趋势 ,提示rhGH与抗肿瘤药合用可以增强抗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rhGH在体外无明显促进胃癌细胞的分裂增殖 ,与抗肿瘤药合用可提高抗肿瘤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表达的变化。方法 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围术期不输血,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C组围术期输入异体全血。另选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在手术前、术后2、5、10 d采外周静脉血5 ml,用Fi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s和血浆,将PBMCs置于自身血浆环境中,并在植物血凝素(PHA,20 mg/L)的刺激下进行培养,48 h后收获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0L表达。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未受PHA刺激时检测不到CD40L的表达,经PHA刺激后CD40L 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数为1.7%±0.4%,与三组胃癌病人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B组术后2 d PBMCs CD40L表达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2 d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结论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造成免疫抑制,输异体血后CD40L表达增加,且输全血比输去白细胞的全血更明显。围手术期成分输血优于输注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