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2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48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9 毫秒
6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卧床休息与否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观察502个胚胎移植周期,根据患者自愿选择分为实验组(266个周期)和对照组(236个周期),观察2组间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30.83%与30.51%,P>0.05).结论胚胎移植术后卧床休息与否不影响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62.
记录液体出入量(简称出入量)是指将患者24h内的摄人量与排泄量详细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为临床了解病情,协助诊断,决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因而准确记录出入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护理工作。由于出入量所包含项目的多样性,在实践中记录出入量容易产生误差,存在着漏记、记量不准确等现象。为进一步分析出入量记录存在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成像(OSI)CatalystTM系统与锥形束CT(CBCT)相结合用于引导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82名患者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45名患者使用OSI-CBCT综合引导放射治疗,37名患者CBCT独立引导治疗。每组患者在治疗疗程中均获得208次有效分次治疗;对综合引导治疗组与独立引导治疗组CBCT所得到的摆位误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独立引导组CBCT扫描得出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y、z和旋转方向rx、ry、rz的结果(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19±1.01)mm、(0.29±1.36)mm、(-0.05±1.23)mm,(-0.05±0.65)°、(0.18±0.83)°、(-0.12±0.59)°;综合引导组OSI-CBCT得出的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结果分别为(0±1) mm、(0.01±0.98) mm、(-0.4±1.08) mm,(-0.03±0.72)°、(-0.19±0.82)°、(-0.37±0.85)°。两系统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7、0.07、0.03、0.1、-0.06、0.01。两系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别为(0.19±1.3) mm,P<0.05;(0.28±1.62) mm, P<0.05;(0.35±1.62) mm, P<0.05;(-0.03±0.92)°, P>0.05;(0.37±1.2)°, P<0.05、(0.25±1.03)°, P<0.05。结论 OSI-CBCT系统综合引导模式在保证放疗精确性的同时可以减少CBCT扫描次数,能有效降低CBCT带来的额外辐射量,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优于传统的单一的CBCT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合理的体位管理方案以降低儿科ICU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的4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使用机械通气的前后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n=230)和对照组(n=230)。两组患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和机械通气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体位管理方案,每2~3小时改变体位1次。观察组给予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与其他体位交替进行,对照组则给予常规仰卧位与侧卧位交替进行。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5天痰液引流量、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VAP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前5天内痰液引流量较对照组更多,观察组患儿胸片改善时间及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儿中采取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通气效果,降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VAP发生率,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65.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与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法横断面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对224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的访谈。结果78.6%医院设置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近3年内需求趋势上升,100%医院认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就业有优势;学生应具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能力有: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进行辨证施护、饮食与服药调护、生活起居及康复养生指导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结论在学校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具必要性。护理行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的重点能力和课程知识要求明确、具体,能指导中西医结合岗位课程设置与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护理岗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方法采用360度反馈评价方法设计评价表,分别以护士长、医生、责任组长、同事、本人5个角度,对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3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以10%~40%的权重获得总分,纳入岗位考核,成为晋升晋级的参考指标。结果评价表回收率为70.77%,主管护师与护师及护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评分结果与年龄、工龄明显正相关,年资越高,评分越高。结论 360度反馈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能够客观公正地对护士能力及态度进行判断,有利于护理岗位管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坐位下行上胸段硬膜外穿刺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或胸前壁手术的患者31例,在助手的帮助下,按拟定好的要求摆好体位,并按程序进行硬膜外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记录局麻开始到置管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和穿刺次数,手术结束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并更换穿刺点敷料;在术后的第三天回访,以痛觉模拟评分(VSA)询问患者穿刺点局部疼痛情况并测量穿刺点敷料渗出面积。结果 31例患者中有30(96.8%)例患者在30min内穿刺成功,1例患者因为穿刺时间过长(〉30min),改成全身麻醉,平均穿刺时间为(12.3±7.2)min,最短穿刺时间为3min,最长穿刺时间为28min;平均穿刺次数为(2.1±1.8)次,最多穿刺次数为6次,有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6例患者述在平卧位穿刺点有中度疼痛,其余患者均为轻度疼痛;穿刺次数与穿刺后VSA的疼痛评分正相关(r=0.525);所有患者穿刺点均无明显出血,敷料渗出面积为(2.2±1.1)cm2,且呈正态分布。结论坐位下行上胸段硬膜外穿刺30min成功率高,无明显穿刺后疼痛和出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体位和插导尿管的深度对一次过置管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神经内科和肾内科住院的132例需要留置尿管的男性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68例)和实验组(64例).对照组按常规导尿法导尿,并留置导尿管.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重体位姿势:协助患者取平仰卧位,臀高(10 ~ 20 cm)屈膝,可在其臀部垫一软枕,双下肢保持弯屈曲呈钝角微向外展位,以患者舒适为宜.和改变插尿管深度:直插导尿管20~22cm,见尿液流出,再继续插至尿管三叉分头处才注水入囊,再将尿管往外拉至不动为止.观察两组一次过管率.结果 观察组插入导尿一次置管率为98.4%,对照组为92.6%,经Wilcoxon 秩和检验,z=-2.489.结论 男性老年患者在插导尿管时稍注意体位姿势和将插尿管至三叉分头处才注水入囊,可以提高一次过置管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与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文选择了70例接受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患者,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的热塑膜体位固定术,而另外一组为观察组,则在采用常规的热塑膜体位固定术的同时,联合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术。分析两种不同的体位固定术对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位置精确度所造成的影响。结果两组相比,在对零位源皮距误差的影响方面,观察组为2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46%。这两种体位固定术对零位源皮距误差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热塑膜体位固定术联合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术与常规的热塑膜体位固定术相比技术更加优越,精确度更加高。  相似文献   
70.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ision and proprioception in estimating target and hand location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Subjects performed a position estimation task in which a target moved horizontally on a screen at a constant velocity and then disappeared. They were asked to estimate the position of the invisible target under two conditions: passively observing and manually tracking. The tracking trials included three visual conditions with a cursor representing the hand position: always visible, disappearing simultaneously with target disappearance, and always invisible. The target’s invisible displacement was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d during passive observation. In active conditions, tracking with the visible curso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tent of underestimation. Tracking of the invisible target became much more accurate under this condition and was not affected by cursor disappearance. In a second experiment, subjects were asked to judge the position of their unseen hand instead of the target during tracking movements. Invisible hand displacements were also underestimate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isplacement. Continuous or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cursor reduced the extent of underestim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vision–proprioception interactions are critical for representing exact target–h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and that such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 of hand kinematics serves a cognitive function in predicting target position. We propose a hypothesis tha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utiliz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proprioception and/or efference copy for sensorimotor prediction of dynamic target and hand positions, but that effective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for conscious estimation requires that it be presented in a form that corresponds to that used for the esti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