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9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73篇
  4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目的评估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8 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20例。将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和治疗,通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使用修订Ba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I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LAA型、SAA型及其他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50%,高于对照组的50.83%(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LAA型、SAA型及其他型患者神经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72.
李丹  徐沙丽  陈乔 《安徽医药》2023,27(7):1400-140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149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记为疾病组(n=146)和健康组(n=149)。疾病组治疗前抽取外周血、健康组采用体检剩余外周血测定血清微RNA-181a(miR-181a)表达并比较;疾病组随访1年比较癫痫组与无癫痫组血清miR-181a表达;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因素。结果 疾病组血清miR-181a表达高于健康组(P<0.001);疾病组癫痫发生率为26.71%,其中早发型癫痫、迟发型癫痫、单次发作、反复发作、癫痫大发作、小发作、局灶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构成比分别为38.46%、61.54%、43.59%、56.41%、64.10%、10.26%、20.51%、5.13%;癫痫组血清miR-181a表达高于无癫痫组[(1.84±0.40)比(1.58±0.35)](P<0.001);癫痫组入院NIHSS评分高于无癫痫组[(15.22±2.38)分比(9.88±2.07)分](P<0.001...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察各组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血浆C反应蛋白(plasma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对比4组间的NIHSS评分差值、CRP差值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浆CR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浆CRP水平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丁苯酞+双抗组与其它3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单抗组与双抗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丁苯酞+双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和双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12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10.42±4.33)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69.35%),明显低于实验组57(9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血脂康胶囊与曲克芦丁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注射液,360 mg加入生理盐水150 mL,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d。两组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指数(Barthel)、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治疗后,治疗组肢体无力、肢体麻木感、头痛、眩晕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而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B...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 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NSE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观察通腑疗法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通腑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通腑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腑疗法治疗,对比两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析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入组第21天对照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7.8%,通腑预防组为13.3%,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通腑预防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0.01),有显著性差异;通腑预防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应用通腑疗法可以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9.
缺血性中风痰证与NIHSS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多中心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动态采集中风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中医四诊及NIHSS量表信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一次;发病28、90天各调查一次。NIHSS量表的采集于入院当日、发病3、7、14、28、90天各调查一次。结果:痰证与NIHSS在7个时间点均相关(P<0.05)。结论: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发展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