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68篇
  免费   8606篇
  国内免费   6958篇
耳鼻咽喉   697篇
儿科学   1231篇
妇产科学   566篇
基础医学   7075篇
口腔科学   6235篇
临床医学   20205篇
内科学   10381篇
皮肤病学   339篇
神经病学   2592篇
特种医学   57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6篇
外科学   20879篇
综合类   41497篇
预防医学   13898篇
眼科学   411篇
药学   18928篇
  353篇
中国医学   16560篇
肿瘤学   2668篇
  2024年   1574篇
  2023年   5058篇
  2022年   4233篇
  2021年   5564篇
  2020年   5197篇
  2019年   4973篇
  2018年   2365篇
  2017年   3914篇
  2016年   4409篇
  2015年   5071篇
  2014年   7586篇
  2013年   7757篇
  2012年   9555篇
  2011年   10255篇
  2010年   9261篇
  2009年   8903篇
  2008年   11085篇
  2007年   9044篇
  2006年   7870篇
  2005年   8675篇
  2004年   6522篇
  2003年   5542篇
  2002年   4224篇
  2001年   3870篇
  2000年   2893篇
  1999年   2351篇
  1998年   2100篇
  1997年   1928篇
  1996年   1706篇
  1995年   1474篇
  1994年   1270篇
  1993年   943篇
  1992年   776篇
  1991年   661篇
  1990年   563篇
  1989年   699篇
  1988年   176篇
  1987年   149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6—2018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16—2018年在陕西省全部102个涉农县(区)辖区设置农村饮用水监测点。每个乡镇选择1~2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及分散式供水的末梢水作为监测点,共设置18 284个监测点。于每年4—6月枯水期和7—9月丰水期分别采集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 5—2006、GB/T 5750. 6—2006、GB/T 5750. 8—2006)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水质监测信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按照不同年份、水期、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和地域对常规指标中的11项毒理学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6—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为81. 02%,超标较严重的前4位指标依次为氟化物(9. 74%)、硝酸盐氮(6. 09%)、六价铬(4. 50%)和砷(1. 44%),其余超标指标的超标范围为0. 01%~0. 32%;镉、硒、氰化物、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不同年份的水质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达标率随着年份的递增呈上升趋势(P<0. 05);镉、硒在丰水期达标率高于枯水期,硝酸盐氮在枯水期达标率高于丰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地表水中的达标率高于地下水(P<0. 05);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同供水方式水质毒理学整体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常规处理水质达标率最高,其次为沉淀、过滤方式;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超标指标种类数分别为10种、10种和4种,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等7项指标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较低,氟化物、硝酸盐氮、六价铬和砷超标严重且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今后应重点关注超标毒理学指标,从水源供给和处理技术等方面保障饮水安全卫生。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通过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清样本脂质代谢物进行非靶标脂质组学分析,寻找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早期诊断相关的特征性脂质生物标志物,探索其微观物质基础。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5只。模型组通过劳倦加饮食不节法造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生物样本血清的代谢轨迹,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寻找各组代谢物差异,筛选潜在内源性标志物。结果: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有溶血磷脂酰胆碱、2-羟基丁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结论: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存在明显脂质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是脂质代谢中最活跃的成分。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颅内压(ICP)监测下开展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功能良好率70.00%、轻残率23.33%优于对照组的33.33%、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残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理想,在ICP检测下开展大骨瓣减压术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
骨组织损伤后需要恢复原形态及功能,然而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方法因存在供体来源、并发症等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骨再生策略。近年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调控受体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分化功能,可成为促进骨再生的潜在治疗载体。本文将系统综述外泌体的性质及其在骨再生中的作用,为其在骨再生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56-58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时间分成两组,早期组(发病72 h内)36例,延期组(发病72 h后)32例。早期组患者直接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延期组患者肝功能改善后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早期组少于延期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5 d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延期组为6.2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应用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延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前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显著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207-2208
<正>桡骨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骨间膜三者为前臂主要稳定结构[1,2]。继发性创伤、先天性畸形、骨肿瘤或骨髓炎等都可导致尺骨成角、旋转甚至骨缺损,破坏前臂的稳定结构[3-5]。对于发育中的儿童,长期的尺骨缺如首先导致桡骨头脱位、前臂内翻和短缩畸形,继而出现弓形桡骨及相应的神经损害[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