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7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35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2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85篇
内科学   347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84篇
特种医学   228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85篇
预防医学   10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16篇
  4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的临床及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和CT、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MRI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Ⅰ型为主(71.6%)。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Cl+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50%)、高血压(43.4%)、高脂血症(31.0%)为主。结论:单纯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Ⅰ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Cl+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LA有较明显的认知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2.
患者,女,48岁.反复发热3个月而于2004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于9年前,因宫外孕手术,在当地输血800ml.3个月前出现反复发热、消瘦,后经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试验为阳性,随收住我院.入院后给予支持、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93.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32-334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轴索损伤后患者治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88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检查,测量同一患者相同受损区在1周内、4~6周、3个月以后的FA值,与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DWI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同一受损区不同时间段FA值测量,有统计学差异。胼胝体、内囊、桥脑FA值在1周内均有明显增高,额叶、顶叶损伤后即FA值明显降低,4~6周FA值渐接近健康水平,损伤重者,3月后软化灶区FA值为0。DTI根据纤维束受损不同,分为3级,I~II级患者,3个月后,FA值及DTT接近正常;III级患者,纤维束无法修复。结论:FA值及DTI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及修复过程,DTI分级对弥漫性轴索损失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正摘要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测定随年龄增长的脑白质微结构的纵向变化率,并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影响这种纵向变化。材料与方法此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政府监管的伦理委员会支持,以及获得所有参与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后开展,所有的参与者均居住在社区且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于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 LA 分为两组:伴 LA 为(LA +组,31例),不伴 LA 为(LA -组,5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结果:LA +组的≥2个梗死灶率显著高于 LA -组(38.71%vs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的死亡率与 LA -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 LA +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高于 LA -组(38.71%vs1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LA +组的 CCS 评分显著高于 LA -组,而 MMSE 及 BI 评分显著低于 LA +组(P <0.05)。结论:脑梗死合并 LA 时将增加复发风险,且将明显影响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96.
<正>当前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CSVD)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脑血管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认为,CSVD泛指颅内小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1])。这里的小血管包括脑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构成了脑组织供血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但通常所说的脑小血管病是指脑小动脉病,其血管直径范围通常为40~200μm。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 calcysts,MLC)患儿临床特征与MLC1基因突变情况,为其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MLC1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测序。结果患儿生后出现头围异常增大,运动认知落后,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异常信号,测序发现MLC1第2外显子c.177-c180delC纯合型缺失突变。患儿父母为相同位点杂合型突变、表型正常携带者。结论该MLC患儿存在MLC1基因纯合型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应用磁化转移成像技术(M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组织早期是否存在隐匿性改变。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27例临床确诊为NMO患者,采用3.0T磁共振技术进行头部MTI检查,并对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自愿者进行相同序列的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全脑分析,分别将急性期与稳定期NMO患者全脑灰白质MTR值与相对应的健康对照组MTR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两组是否有差异。结果全脑MTR值比较发现:急性期NMO患者右侧颞叶内侧、右侧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右侧胼胝体部位MT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升高,NMO组MTR值分别为(29.87±1.536)、(35.19±1.237)、(34.52±1.071)、(37.85±1.312),健康对照组MTR值分别为(28.12±2.097)、(34.47±2.198)、(32.54±1.363)、(35.68±2.1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NMO患者左侧枕叶部位MT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升高, NMO组MTR值为(33.63±1.450),健康对照组MTR值为(31.96±2.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O患者大脑灰白质可能存在隐匿性损伤,急性期与稳定期NMO患者大脑组织隐匿性改变可能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 脑白质高信号(WMH)易发生于老年人群,且发病隐匿,随病情的进展最终导致不良预后。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老年人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目的 调查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年龄≥60岁的321例WM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分别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Barthel指数量表(BI)、Morse跌倒评估量表(MFS)评估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风险。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进行WMH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321例WMH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129例(40.2%)、非衰弱192例(59.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80岁:OR=3.597,95%CI(1.330,9.730)〕、高度跌倒风险〔>45分:OR=12.509,95%CI(6.460,24.221)〕、WMH分级〔2级:OR=5.503,95%CI(2.638,11.479);3级:OR=6.981,95%CI(2.977,16.368)〕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HGB)〔男≥120 g/L、女≥110 g/L:OR=0.260,95%CI(0.092,0.732)〕、前白蛋白(PA)〔≥180 mg/L:OR=0.221,95%CI(0.078,0.625)〕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况的评估,高度关注高龄、有高度跌倒风险、WMH分级>1级、HGB与PA异常的WMH老年住院患者,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早期预防,及时干预,改善和管理WMH老年患者的衰弱情况,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