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45篇
内科学   3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469篇
预防医学   145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49篇
  1篇
中国医学   15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脂肪细胞的分化是在多种转录因子的精细调控下完成的。脂肪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会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并引起肥胖、脂肪营养不良及糖尿病等临床表现。而伴中心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很可能是由于脂肪组织分化障碍,导致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脂肪细胞来容纳过多的能量,从而引起生脂压力转移至肝、肌肉等其他器官,造成脂肪的异位沉积,进而诱发糖尿病。  相似文献   
42.
目的建立人前脂肪细胞培养及其在药物诱导下向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方法取中国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在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出梭形细胞,以胰岛素、地塞米松及吡咯列酮诱导该梭形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果经油红O脂肪染色可见梭形细胞内脂滴的积累。人前脂肪细胞经诱导并继续培养后在旋涡状生长汇合的细胞中心形成一个高密度的细胞岛,该细胞岛由部分可以贴壁的细胞和悬浮的已分化的脂肪细胞组成。结论成熟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具有能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前脂肪细胞,经适当诱导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43.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瘦素和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檗碱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成分,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和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近年来.脂肪组织在2型糖屎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脂肪细胞分秘的多种激素在机体的糖、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瘦素(1eplin)和抵抗素(resistuin)的作用备受关注。本实验采用的313-L1细胞株是一种来自小鼠的前  相似文献   
44.
糖皮质激素是体内重要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可诱导胰岛素抵抗。糖皮质激素可以干扰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抑制脂肪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胞内分布及糖转运活性从而抑制糖摄取。并可通过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内脏脂肪素的分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并触发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5.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ADSCs),探讨细胞增殖及多向分化,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特性。方法取人吸脂术的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抗原的表达,用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鉴定向骨、软骨及脂肪诱导分化。结果人ADSCs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传至第15代的ADSCs仍具较强的增殖能力,ADSCs具有干细胞特性,高表达标记CD90和CD44的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内皮细胞标记CD31,而CD49d低表达,CD106阴性。成骨诱导后可见钙结节形成并被茜素红染成紫红色,软骨诱导后分泌大量蛋白多糖,被甲苯胺蓝染成蓝色,成脂诱导后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被油红O染色红色。结论人脂肪干细胞可分化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稳定增殖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川芎嗪(Ligustrazine)逆转脂肪细胞介导的卵巢癌奥沙利铂耐药的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B1、ABCC1和ABCG2表达的影响。方法: MTS法研究川芎嗪逆转脂肪细胞介导的卵巢癌奥沙利铂耐药的IC50值和逆转耐药系数;流式细胞实验研究川芎嗪对脂肪细胞介导的耐药卵巢癌细胞的凋亡水平的影响;划痕实验研究川芎嗪对脂肪细胞介导的耐药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研究川芎嗪对肿瘤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G1、ABCC1和ABCG2表达水平。结果: 川芎嗪能够逆转脂肪细胞介导的卵巢癌奥沙利铂耐药,其逆转耐药系数为2.8;川芎嗪能够增加脂肪细胞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下肿瘤细胞的凋亡;川芎嗪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下肿瘤细胞的迁移;川芎嗪能够减少肿瘤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B1、ABCC1和ABCG2的表达。结论: 川芎嗪能够逆转脂肪细胞介导的卵巢癌奥沙利铂耐药的作用且其机制与减少耐药相关蛋白ABCB1、ABCC1和ABCG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7.
<正>真核细胞通过严格调控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与融合,将细胞内变形、衰老或损伤的蛋白质和细胞器靶向运输到溶酶体中消化降解,这一过程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保持细胞代谢功能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3]。研究发现,细胞自噬活性还与机体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自噬水平的变化可引起脂肪细胞分化的改变[4]。运动已被证实在调控机体脂质代谢以及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运动  相似文献   
48.
目的:脂联素(Adiponectin,Ap 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最主要抗炎细胞因子。利用Ap N过表达(Ap N-Over)和Ap N基因敲除(Ap N-KO)小鼠模型筛选出Ap N的靶micro RNAs(mi RNAs),以探寻脂肪组织新的具抗炎作用的功能性mi RNAs。方法:给予4周龄雄性Ap N-Over小鼠和其野生型对照小鼠高脂饮食6周后,分离提取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mi RNA微陈列芯片筛选出两组小鼠脂肪组织间表达有差异的mi RNAs;在Ap N-Over,Ap N-KO和高脂(HFD)诱发的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用定量PCR验证上述筛选出的差异mi RNAs;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mi RNAs的靶基因。结果:Ap N-Over小鼠脂肪组织中有12个mi RNAs的表达与野生对照小鼠显著不同;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有3个mi RNAs确实受到Ap N的调节:mi R532-5p的表达被Ap N下调,而mi R883b-5p和mi R1934的表达被上调;其中仅有mi R1934在Ap N-KO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明显下降,与Ap NOver小鼠脂肪组织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mi R1934在HFD诱发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小鼠(1.00±0.22 vs.0.54±0.13,P=0.04)。生物信息数据库预测出mi R1934有53个靶基因,其中2个靶基因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serine/threonine kinase 3,STK3)和趋化因子(C-C motif)配体[chemokine(C-C motif)ligand,CCL19],二者均为参与JNK信号通路的分子。结论:mi R1934是体内脂肪组织中受脂联素特异性调节的mi RNA。肥胖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mi R1934的表达显著降低;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发现mi R1934可能参与调节JNK信号通路。因此脂联素特异性的靶mi R1934有可能为改善脂肪组织炎症及其相关的代谢异常提供新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化湿活血法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FGF-21水平及其受体FGFR1及FGFR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μmol/L地塞米松诱导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格列酮组及中药高、低剂量组。加入含药血清处理后,分别于24h、48h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各孔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FGF-21浓度,培养后48h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FGFR1及FGFR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中药高、低剂量及吡格列酮均可增加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同时降低其FGF-21水平,与相同时间段模型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吡格列酮可上调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FGFR1、FGFR2 m RNA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中药仅高剂量组可上调其FGFR2 m RNA相对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疏肝理气、化湿活血法可改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水平,其机制可能与FG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0.
运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1—2]。研究表明,少动生活方式与多种慢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骨骼肌内分泌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机制[3—4]。传统观点认为,骨骼肌仅仅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受人体内分泌、神经的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骨骼肌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能够表达、合成和分泌多种肌肉因子(myokines)[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