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31篇
  免费   3811篇
  国内免费   3594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2497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7425篇
内科学   9319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33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9篇
外科学   7218篇
综合类   18625篇
预防医学   3154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5895篇
  113篇
中国医学   4327篇
肿瘤学   7166篇
  2024年   463篇
  2023年   1589篇
  2022年   1454篇
  2021年   1983篇
  2020年   1562篇
  2019年   1811篇
  2018年   875篇
  2017年   1571篇
  2016年   1692篇
  2015年   1715篇
  2014年   2672篇
  2013年   2704篇
  2012年   3606篇
  2011年   3718篇
  2010年   3385篇
  2009年   3487篇
  2008年   3805篇
  2007年   3479篇
  2006年   3240篇
  2005年   3568篇
  2004年   2994篇
  2003年   2929篇
  2002年   2643篇
  2001年   2478篇
  2000年   1914篇
  1999年   1643篇
  1998年   1243篇
  1997年   1018篇
  1996年   1055篇
  1995年   806篇
  1994年   560篇
  1993年   372篇
  1992年   266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396篇
  1989年   365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12.
目的:研究长柱重楼、滇重楼和南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肝癌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重楼抗肝癌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3种重楼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0 min,20%A; 10~20 min,20%~25%A; 20~30 min,25%~30%A; 30~40 min,30%~35%A; 40~50 min,35%~40%A; 50~60 min,40%A; 60~75 min,40%~45%A; 75~80 min,45%~60%A),流速0. 9 m L·min~(-1),检测波长203 nm;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3种重楼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运用聚类分析(HCA)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研究3种重楼指纹图谱和抗肝癌作用的关系,找出对抗肝癌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结果:在3种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中,确定其中11个色谱峰为共有峰。作用时间72 h时长柱重楼、滇重楼、南重楼的IC_(50)分别为148. 33,178. 87,208. 09 mg·L~(-1),其中长柱重楼的抗肝癌活性最强。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滇重楼共有峰中关联度较高的为1~10号峰,长柱重楼共有峰关联度较高的为1~7号峰,南重楼共有峰中关联度较高的为1~4,6~10,N1号峰,与IC_(50)关联度均0. 7。各重楼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与IC_(50)聚为一类的色谱峰的关联度均 0. 7。结论:建立了3种重楼的HPLC指纹图谱,重复性良好。3种重楼中的1~4,6和7号色谱峰对抗肝癌药效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模式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肝癌患者130例,将其分为三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二组患者采用肝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CE)治疗,三组患者在前两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经皮肝穿刺乙醇消融(PEI)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组治疗总有效率为27.5%,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5%,三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三组相对于一、二组来说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门静脉化疗栓塞术和经皮肝穿刺乙醇消融治疗相结合治疗肝癌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总结11例原发性肝癌术后中度低体温病人复温过程的护理经验,认为全面评估病人的病情及个体情况,根据病人的个体特征采取恰当的复温措施至关重要,在复温过程中保证病人血容量的稳定,密切观察病人体温恢复情况及腹腔引流情况是肝癌复温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干预、减少外源刺激等措施,保障病人的复温效果及复温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的应用及对手术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80例,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将研究人群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RS 2002≥3分)和无营养风险组(NRS 2002<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反映营养状况的物理和生化指标以及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中,无营养风险患者有85例,有营养风险患者有95例,营养风险发生率52.8%。两组患者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体质指数、白蛋白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蛋白和前蛋白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TACE治疗肿瘤的临床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无营养风险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有营养风险患者评分高(P<0.05)。有营养风险患者3年生存率为54.74%;无营养风险患者3年生存率为68.24%,存在统计学意义(HR=0.61,P=0.05, 95%CI=0.38~0.98)。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和门脉癌栓堵塞的发生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对于行TACE手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讨 CT 和 MRI 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长沙中心医院 2016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行 手术治疗的 80 例肝癌患者,均应用 CT 和 MRI 进行检查,比较分析 80 例患者的肝癌的检出率及诊断结果,不同大小肿瘤 的诊断结果。 结果:MRI 对肝癌的检出率为 96.25 %,显著高于 CT 的 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的肝内病灶、肝外病灶数目显著高于 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对肝癌直径≤ 3 cm 的检出率为 95.83 %, 显著高于 CT 的 79.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MRI 对于肝癌的检出率,肝内、外病灶检出数目及肝 癌直径≤ 3 cm 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能更好的为进一步治疗肝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诊治的150例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50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日本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IVKA-Ⅱ浓度,德国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5.3%;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和0.848。   结论   血清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优于AFP,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至发现时往往已为中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和机会。作为非手术治疗之一的放射治疗技术,其发展在近年来已有了较大的进步。放疗包括体外放疗和体内放疗,皆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相对可控的不良反应。本文就肝癌放射治疗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扶正消瘤颗粒对原发性肝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6例,按1∶1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VEGF、HIF-1α水平的变化及对患者临床疗效指标的影响。结果 (1)在性别、年龄、合并乙型肝炎、Child-Pugh分级、AFP值、临床分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肝癌患者在治疗各时间节点的VEGF和HIF-1α表达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 = 0.829,P < 0.001)。(3)VEGF浓度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3月降至术前水平(P > 0.05),HIF-1α在TACE后3月仍高于术前(P < 0.05)。(4)扶正消瘤颗粒可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5)扶正消瘤颗粒可减少TACE序贯RFA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 < 0.05)。(6)血清中VEGF水平与生活质量无明显相关性(P > 0.05,r = 0.251),HIF-1α水平与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性(P < 0.05,r = 0.450)。结论 扶正消瘤颗粒可明显改善TACE序贯RFA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26b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侵袭的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人肝细胞系HL-7702和HCC细胞各系Hepb-3、HuH-7、MHCC97-L、MHCC97-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miR-26b的表达水平;用miR-26b mimics、miR-26b inhibitors和Notch1-siRNA分别转染HCC细胞;MTT实验检测转染后HCC细胞的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测定不同处理后的HCC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和HCC细胞系Hepb-3、HuH-7、MHCC97-L、MHCC97-H中的miR-26b相对表达含量随其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升高而依次下降;抑制mi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此时HCC细胞的侵袭性显著增强;相反,上调mi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HCC细胞侵袭性显著下降;miR-26b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通路调节HCC细胞侵袭性。结论:miR-26b通过负调控Notch1信号通路抑制HCC细胞侵袭能力,为HCC侵袭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miR-26b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