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8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2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28篇
内科学   22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508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877篇
药学   116篇
  6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

结果: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P<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P<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P=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r=0.482、0.652、0.621,均P<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r=-0.486、-0.465,均P<0.01)。

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眼底炫彩成像(MCI)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快速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8-02/2020-07诊断为RAO的患者19例19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经过眼科检查后确诊为RAO,均为单眼发病,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13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5眼,睫状视网膜动脉残留的CRAO 1眼。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OCT、MCI、FFA及视野检查及分析。结果:经裂隙灯检查,12眼(63%)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6眼(84%)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10眼(53%)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行FFA检查的患者为10例(53%),其余9例未行检查,其中6例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2例拒绝检查、1例有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经MCI及OCT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眼底表现,OCT特征性改变为弥漫性内层视网膜反射增强与MCI图像绿色缺血区域形成严密的一对一关系。结论:联合MCI及OCT检查可快速确诊RAO,而且结合两者的图像特征可更精确辨认出视网膜缺血区域,有助于疾病分类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4.
目的随访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1年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探讨戴镜前后及2组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1.00~-6.00 D的25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1年期间的眼轴,黄斑中心凹及鼻侧、颞侧脉络膜厚度(应用EDI-SD OCT)。结果治疗1年后,试验组患者的眼轴增加明显缓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t=19.071,P<0.001;中度近视组t=19.457,P<0.001);试验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脉络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有增厚(P<0.001),低度近视组在戴镜1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1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而中度近视组在戴镜3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3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颞侧脉络膜厚度厚于鼻侧。1年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变慢,早期脉络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1~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运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患者的视网膜结构进行观察.方法 在我院眼科行RRD复位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17例(17眼),包括行玻璃体切除术8例,巩膜外环扎外加压术8例,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外环扎1例.17例中,巩膜外冷凝12例,眼内光凝5例.OCT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并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发现10只眼有黄斑区的组织结构异常(58.82%),这些异常包括视网膜变薄2例(11.76%),视网膜前膜6例(35.29%),视网膜水肿2例(11.76%),板层视网膜裂孔1例(5.88%)、脉络膜视网膜萎缩1例(5.88%)、感光细胞内节和外节(IS/OS)连接线的异常4例(包括IS/OS连接线断裂及萎缩)(23.53%)、视网膜外界膜断裂2例(11.76%),外核层高反射点2例(11.76%).在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的患者中,视网膜前膜和感光细胞IS/OS连接线异常所占的比例均为50%,比例较高.结论 OCT因其能够清晰观察黄斑微结构改变,为RRD术后视力预后评估及随访治疗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36.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历史已有90多年.虽然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视力恢复仍不够令人满意.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已知主要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及其界面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学反应,其结构和功能重建需要较长时间.近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发现,光感受器内节与外节连接(IS/OS连接)断裂、外界膜(ELM)断裂,以及黄斑的微小病变,是视力后果不良的影响因素.关于手术方式等治疗因素对视力恢复的影响,仍有争议.因此,应更多地关注视网膜复位后的视力恢复,进行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方法与效果。方法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治疗组给予积极地行为干预,包括认知干预、社会支持、心理干预与锻炼干预,持续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值、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术后即刻,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同时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上述值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完整纤维帽最小厚度都明显高于术后即刻,同时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完整纤维帽最小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的新发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重建、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能有效反应术后效果,而针对性地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斑块破裂,或伴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主要为纤维帽结构破裂,完整性被破坏,脂质核心成分暴露于血液之中,且具有较高的致血栓性,引起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并引发血栓形成。病理学证据表明具较薄纤维  相似文献   
39.
正摘要目的检验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的参数能否用于鉴别肺癌与阻塞性肺实变,将其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的参数作比较,并且评估这些定量参数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40.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青年男性,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和视神经轴突丢失有关,导致视神经萎缩。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在LHON中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对临床认识该病病程、临床表现、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OCTA对于LHON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LHON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相同位点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位点不同家系甚至相同家系不同分支之间的OCT、OCTA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