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8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测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模型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调节作用。 方法使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36只成功造模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沙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和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不作任何干预措施,康复训练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给予头部穴位电针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1日1次,共治疗14d。分别于术后24h、第7天和第14天,对各组沙鼠采用Bederson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14d后行缺血灶MAP-2表达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术后第7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1.81±0.52)分,与模型组[(2.13±0.49)分]和康复训练组[(2.00±0.31)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第14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0.47±0.31)分,与模型组[(1.46±0.72)分]和康复训练组[(1.04±0.63)分]比较,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且康复训练组亦优于模型组(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为(0.91±0.18),与模型组的(0.43±0.21)及康复训练组的(0.67±0.24)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较模型组也有一定优势(P<0.05)。 结论头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缺血灶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鼠疫疫区监测中捕获到的形态学变异沙鼠进行分类鉴定。方法运用形态学鉴定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综合鉴定。结果该鼠体重50.3 g,体长115 mm,尾长88 mm,后足长28 mm,耳长16 mm。颅骨长31.6 mm,宽19.8 mm,齿隙长9.1 mm。体背棕灰色,基部暗灰色,中段沙黄色,尖端黑色;腹毛污白色,尾毛鲜棕黄色,下面杂生白毛,尾端有黑色毛束。爪基部浅褐色,尖部灰色。DB沙鼠的序列与NCBI中子午沙鼠序列同源性为99%。NJ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测试沙鼠序列成两个高置信度分支,长爪沙鼠聚为一类,DB沙鼠与子午沙鼠聚为一类,DB沙鼠与子午沙鼠遗传距离≤1%,与长爪沙鼠遗传距离为9-10%。结论定边县鼠疫监测中形态学变异沙鼠鼠种为子午沙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普通级长爪沙鼠脑底血管红油铸型标本,分析其脑部血管分布,为筛选出可稳定制备脑缺血模型的长爪沙鼠品系奠定基础。方法挑选8~10周龄普通级长爪沙鼠和SPF级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制备脑血管红油铸型标本,取全脑4%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拍照。结果运用血管铸型法可有效地制备长爪沙鼠脑底血管红油铸型标本,与SD大鼠比较认为长爪沙鼠脑底血管后交通支存在4种变异类型。结论通过脑底血管红油铸型标本可直观地分析长爪沙鼠脑底血管分布,为建立长爪沙鼠Willis动脉环缺陷明显品系和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奠定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接种泡球蚴(EM)沙鼠在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干预下体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5和IL-10水平动态变化,探讨抗OPN抗体对泡球蚴感染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18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球蚴病(AE)沙鼠模型。将感染沙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60只。实验组沙鼠接种泡球蚴后当天经尾静脉注射抗OPN抗体,每次0.15ml,每隔两日注射一次,注射7次后,每隔1周注射一次;对照组沙鼠经尾静脉注射兔血清(时间和剂量同上);空白组为单纯模型组。分别于感染1、20、40、60、80和100d后,各组随机选取10只沙鼠,摘眼球取血,离心,收集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TNF-α、IL-5和IL-10含量。结果感染100d时实验组IL-10为(77.93±4.13)pg/ml,对照组为(82.46±4.24)pg/ml,空白组为(84.69±5.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的IL-10水平及各时间段其他3种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宿主抗肝泡球蚴免疫。抗OPN抗体可能对血清IL-10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沙鼠自然疫源地鼠情监测及干预性灭鼠措施,为动物间鼠疫的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鼠疫主要宿主监测采取24 h弓形夹法。采取预警及干预性灭鼠措施。灭鼠药选用抗凝血剂大隆,毒饵浓度0.005%,采用洞群投药方式。结果平均每公顷投毒饵约10.15 kg,15 d后灭效达98.12%以上,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从灭前的23.2只/hm~2下降到灭后的0.36只/hm~2,远低于3只/hm~2的指标,达到灭鼠效果。结论大隆灭鼠毒饵采用按洞群一次性投药方式,是高效的沙鼠鼠疫疫源地应急状态下灭鼠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鼠类群落结构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区属中温型荒漠草原区,多为未星植的原始草牧场,鼠害严重,而且几种主要害鼠是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通过1973~1981年的调查,共发现鼠类24种。其中长爪沙鼠是代表种和优势种;达乌尔黄鼠分布较广但数量较少;赤颊黄鼠、子午沙鼠、大沙鼠和黄兔尾鼠等呈局限性分布。集中分布于河谷低地的几种鼠组成的鼠类群落,数量大而稳定,互相接触密切,有多种共同寄生的媒介昆虫,使病原微生物在各种鼠之间传播。在保存和延续鼠疫自然疫源性方面,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共同栖息的生境已成为鼠疫动物病长期保存的地段,或称之为基础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2003-201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蚤类的监测结果,为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及有效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在内蒙古24个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用探蚤棒对长爪沙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挖掘代表性的鼠巢收集蚤类;对获取的蚤类,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和GB 16883-1997附录B),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检验.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37种(亚种)82 410匹,各年度获蚤种类波动在26~32种之间,各年度蚤数量波动在6375~9891匹之间,平均每年捕获8241匹.共从14种(亚种)930匹蚤类中检出鼠疫菌;各年度从蚤类中检出鼠疫菌的种类波动在0~9种之间;各年度检出鼠疫菌的蚤数量波动在0~278匹之间,平均每年为93匹.在该疫源地首次发现短距狭蚤.结论 由于近年来该疫源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寄生蚤种类、数量及染疫情况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作为传播鼠疫的媒介蚤类,今后应进一步对其加强监测和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沙鼠(Rhombomys opimus)广泛存在于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荒漠地带。20世纪20年代以后,陆续在咸海东北部发现以大沙鼠为主要宿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谷地、准噶尔盆地、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甘肃省河西走廊沙地以及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向东至集二线一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临床确诊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分离出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分型鉴定,填补了辽宁省从人体血液中分离HFRS病毒的空白。方法:采集发病在一周内临床确诊为EHF患者的血液(急性期血)直接用VERO-E6细胞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及RT-PCR方法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确定和分型鉴定。结果:从2005年至2006年度全省共收集符合做病毒分离的急性期血液样本40份,其中随机选择20份样本先接种长爪沙鼠,另外20份采用VERO-E6细胞直接分离。从接种动物肺脏中未分离出病毒,直接细胞分离分出病毒株1株。结论:对于急性期病人血分离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采用细胞分离比动物分离的方法似乎更安全、更经济且有利于提高分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摸清榆阳区长爪沙鼠的分布情况。方法:对长爪沙鼠采用单公顷样方夹日法和现场挖洞法,对其他小型啮齿类动物采用五米夹线法。对家鼠采用夹夜法。结果:长爪沙鼠主要分布在榆阳区北部风沙滩区。结论:长爪沙鼠分布范围局限、集中,但局部密度较高,在榆阳区加强鼠疫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