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4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9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18篇
内科学   25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14篇
特种医学   251篇
外科学   347篇
综合类   1266篇
预防医学   19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89篇
  4篇
中国医学   188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目的探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151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治疗组和单针灸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并对该量表在本次中医临床中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检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检验,该量表也有可以接受的准则效度(r在0.8-0.9之间,p<0.01)和再测信度(r在0.6-0.9之间,p<0.01)。结论针灸推拿结合治疗CSA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CSA中医临床中具有可信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毫米波结合牵引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毫米波结合颈椎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36例(推拿、牵引疗法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毫米波结合颈椎牵引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枕大孔区肿瘤的诊断与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枕大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手术技巧和预后。结果 全切15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结论 熟悉枕大孔区解剖,运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注重术后处理,都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由颈椎或其周围的软组织、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度,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引起的病理改变,如颈痛或手臂麻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35.
陈敏  龙生发 《四川医学》2002,23(7):742-742
经颅多谱勒超声诊断仪 (TCD)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脑血流检测仪 ,具有灵敏度高 ,穿透力强 ,不受声束方向限制的检测工具。为了明确它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的特殊价值 ,我们对核磁共振 (MRI)提示的 76例 (96支 )椎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病例 ,又经 TCD检测 ,并对其频谱形态、血流参数进行分析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通过 MRI提示椎动脉狭窄血管 76例(96支 )。其中 ,男 4 8例 ,女 2 8例。年龄 <4 0岁 16例 ,4 0~ 5 0岁 2 5例 ,5 0岁 35例。将 MRI所测血管内径分成 3组 ,内径 <4 .0 mm为轻度狭窄 ,内径在 3.0~ 3.5 mm为中度…  相似文献   
36.
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MRI、MRA及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组74例患者,74例行X线平片及DSA检查;40例行MRI检查;4例行MRA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结合椎动脉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在采取不同方式解除椎动脉机械性压迫的同时,均进行了椎动脉外膜显微剥离术。结果:X线平片、MRI、MRA及DSA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问接反映了椎动脉的受累情况。诊断符合率高,手术过程顺利,按Nagashima疗效评定标准:分优、良、差三级,优良率达92.6%,疗效满意。结论:影像学检查全面分析椎动脉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索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的变化情况及病理意义。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 30例 ,正常组 3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中医手法治疗。正常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取静脉血进行神经肽类物质NPY、ET、CGRP、ANP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治疗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浆NPY、ET、ANP明显高于正常组 ,而CGRP的含量则低于正常组 (P <0 0 5)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浆NPY、ET、ANP含量降低 ,CGRP的含量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可能起重要的神经 体液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8.
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2005年40例出血性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治疗。其中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33例,夹层段动脉闭塞6例,夹层近端主干动脉闭塞1例。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6个月,平均16.3个月。发现夹层动脉通畅,无夹层再出血,无新发后循环梗死。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夹层复发,行补充填塞弹簧圈。结论血管内夹层近端闭塞以及夹层段动脉闭塞是治疗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了载瘤动脉,避免了术后对侧椎动脉血流负荷量的增加;减少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扩大了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手术适应证。本组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未增加夹层再通以及穿支动脉闭塞。本组经验初步表明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出血性颅内椎动脉夹层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9.
覆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巨大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女 ,3 8岁 ,因左颈乳突后部波动性包块 1个月而入院。患者 1个月前被锐器刺伤左颈部 ,当地医院给予分层缝合加压包扎治疗。 10余天前患者自觉左颈部肿胀疼痛 ,出现包块 ,且逐渐增大 ,到我院就诊。入院查体 :左颈乳突后部可见直径约 4 0 0mm搏动性包块 ,穿刺可见鲜红色血液。血管造影 :左椎动脉直径 3 9mm ,血流通畅。在颈 1 2(C1 2 )椎间隙后外侧可见一直径约 0 5mm破裂口 ,向后外侧软组织间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约 3 5 0mm ,血流随心脏搏动如吹气球样喷入动脉瘤 ,并行成涡流。右椎动脉造影显示该侧动脉纤细、迂曲 ,直…  相似文献   
40.
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特点。方法:搜集我院1998年~2002年49例经MRI和MRA检查并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脑干梗死病例,其中2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中脑梗死11例,桥脑梗死32例,延髓梗死6例。病灶直径以6~15mm为主,病灶形态主要因为不规则斑片状。病灶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A检查异常发现主要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纡曲扩张。结论:脑干梗死主要因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病灶部位可提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