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57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891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638篇
药学   277篇
  8篇
中国医学   20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55例68眼行小梁切除术 ,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 ,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 :术后1周眼压最低 ,散光度数量大 ,循规性散光增加 ,逆规性散光减少 ,无散光状态消失 ,与术前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2周后循规性散光减少 ,逆现性散光增加 ,1月时间基本稳定 ,但循规性散光和无散光状态与术前相比仍有非常显著性 (P<0.01)。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以循规性散光为主 ,其主要原因为手术创伤和眼压变化。  相似文献   
82.
王莺  孙慧华  闵云花 《上海医学》2006,29(6):392-39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1~4周的随访情况,根据斜视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治愈26例,占86.7%;欠矫4例,占13.3%。结论局麻手术时手术量的设计不应该因患者紧张而减小;正确选择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发现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83.
王晔  王丽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733-733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矫正术后护理,掌握患者术后的眼部表现及体征。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外观和视觉功能恢复。方法对6例斜视患者手术后进行眼部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以配合点眼减轻术后反应。结果术后24小时内5例患者无眼部及胃肠感染,1例患者有轻微疼痛,对症处理缓解。结论斜视术后患者普遍存在各种不适,协助医生做好术后眼部及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有利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

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术后1d,视远平均过矫8.27±7.17PD,视近平均过矫2.40±8.86PD,术后2wk视远平均欠矫1.18±6.98PD,视近平均欠矫4.36±7.83PD。术后2wk内,视远平均回退9.45±6.40PD,视近平均回退6.77±7.92PD。视远及视近回退呈正相关。术后2wk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异(3.18±5.60PD)较术前(7.65±6.55PD)明显减小,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适合一退一缩术式,适当加大内直肌手术量可减少术后远近斜视度的差异,且不改变患者内外直肌的张力状态。术后视远视近回退呈同步状态,视远约回退10PD,术后近期过矫10PD可有利于远期正位。  相似文献   

86.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本文基于2017年版的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内斜视和外斜视》分册,从病史、斜视专科检查、分型、治疗4个方面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7.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3、4、6对颅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一条或几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为临床常见眼病,多一眼发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有先天后天之分,笔者只和大家讨论后天性眼肌麻痹。病因多由外伤、炎症、病毒感染、肿瘤压迫、脑出血、脑梗塞等等原因均可致眼肌麻痹。西医主要针对病因及营养神经治疗,疗效较慢,甚至无效,需手术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88.
简然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12-113
在眼镜尚未发明的时代,眼睛近视对人类来说无疑是痛苦的.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便.近视镜的发明让视力模糊的人再次拥有了清晰的视野,为此,人们对眼镜心存感激.但不知从何时起,戴眼镜的人们发现自己的眼睛变形了.眼睛怎会平白无故变得如此难看,一定是框架眼镜搞的鬼!于是,框架眼镜变成了众矢之的.不知真相的人们,纷纷控诉眼镜对眼睛的迫害. 5大理由控诉眼镜逐个击破 1戴眼镜时间长了,眼眀逐渐向外偏斜. 纠错:眼睛向外偏斜不是因为眼镜戴久了造成的,而是由于长时间不戴眼镜或者眼镜度数不合适引起的. 揭示真相:眼睛一旦近视后,眼睛的调节和集合的功能不相匹配.近视眼不戴眼镜或眼镜度数不足,看近时,眼睛付出的调节要低于眼睛内转付出的集合,为使眼内的图像清晰地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眼睛就要放松集合,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眼位外偏斜.配上合适度数的眼镜,能够使眼睛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匹配,则不易发生眼位外斜的情况.  相似文献   
8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27-4428
探讨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对斜视患者术后单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斜视患者57例(114眼),所有患者均为双侧斜视,均采用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单视功能变化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具有单视功能总比例为89.47%,显著高于术前的3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3%。予以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患者,可显著改善其术后单视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索瑞芬太尼可唤醒麻醉在不同麻醉方法下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优越性,旨在为该类手术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 将斜视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组),芬太尼-丙泊酚组(FP组),喉罩组(LMA组).记录唤醒时间(从停用镇静药至唤醒成功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牵拉眼肌时(T2),唤醒前(T3),唤醒成功时(T4),手术结束时(T5)时记录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和唤醒时痛感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各时点MAP、HR、血氧饱和度(SpO2)和BIS均在正常范围,T2时PETCO2较T1时明显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P组和LMA组比较,RP组唤醒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P组和LMA组比较,FP组手术刺激较强时体动发生率增加,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P组和LMA组比较,RP组唤醒时痛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提供了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唤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适宜于儿童斜视矫正术,非常有利于提高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