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38篇
  免费   2792篇
  国内免费   4482篇
耳鼻咽喉   572篇
儿科学   339篇
妇产科学   203篇
基础医学   4908篇
口腔科学   3642篇
临床医学   6525篇
内科学   2965篇
皮肤病学   570篇
神经病学   1332篇
特种医学   21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6216篇
综合类   12224篇
预防医学   1611篇
眼科学   769篇
药学   3324篇
  43篇
中国医学   2361篇
肿瘤学   1859篇
  2024年   359篇
  2023年   1244篇
  2022年   1127篇
  2021年   1336篇
  2020年   1181篇
  2019年   1153篇
  2018年   681篇
  2017年   964篇
  2016年   1318篇
  2015年   1493篇
  2014年   2149篇
  2013年   2212篇
  2012年   2941篇
  2011年   3487篇
  2010年   3049篇
  2009年   2951篇
  2008年   3312篇
  2007年   2916篇
  2006年   2536篇
  2005年   2841篇
  2004年   2355篇
  2003年   1956篇
  2002年   1661篇
  2001年   1270篇
  2000年   1009篇
  1999年   834篇
  1998年   612篇
  1997年   516篇
  1996年   475篇
  1995年   397篇
  1994年   330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31.
32.
患者男,31岁。半年前患者发现左颈肿块,约3cm×3cm大小,余无不适。因肿块逐渐增大,局限突出明显就诊。体检:颈左侧局限突出,可扪及3.5cm×3.5cm肿块,质硬,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示左侧颈部实质不均质肿块,来源甲状腺可能大。甲状腺同位素扫描示甲状腺左叶形态不规则,内侧呈弧形压迫性改变,未见放射性摄取,呈缺损区。同位素诊断:“冷结节”。CT平扫示左侧甲状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内见粗大斑块钙化影及密度较低软组织影(图1),增强后肿块周边有环状强化,内部结构无强化(图2)。往下两个层面见肿块内仍有较多粗大斑块钙化,内侧可见弧形受…  相似文献   
33.
孕妇27岁。孕8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臀位,胎头双顶径8.7cm,颅骨光滑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胸部扁平,腹部膨隆.网肢短小;测股骨长约2.1cm,肱骨长约2.0cm,胫骨长约1.6cm,羊水最深处约14cm。其双顶径相当于孕35周,股骨长仅相当于孕17周,二者明显不成比例。超声诊断:宫内单活胎,胎儿四肢发育短小畸形,羊水名.  相似文献   
3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MSC既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又具有明显的可塑性,获取简便,体外培养条件不高,分离增殖能力强,可以自身获取,因此它可以作为种子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相比,MSC在疾病治疗上更为理想。目前MSC及其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28岁。患者感觉右髋关节疼,2004年2月疼痛加重,右股骨骨肿胀来就诊。体检:右股骨明显肿胀压疼,右髋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发热。X线所见:右侧股骨颈,大小粗隆及股骨上端呈梭形膨胀变界较清晰,大小约12cm×15cm,其腔内见不规则的骨脊及团块高密度絮状影,骨皮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密度略增高(图1,2)。X线诊断:①软骨黏液纤维瘤;②软骨肉瘤。手术所见:肿瘤呈灰色为疏松的骨小梁结构,中间呈岛状分布着胶冻样瘤组织,及软骨样组织,图1双髋关节正位图2右髋关节正位,显示股骨上端呈梭形膨胀,骨皮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内见少量瘤体样组织。切开股骨头,…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传代后分别置入地塞米松1×10-8mol/L(A组)、1×10-7mol/L(B组),应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成脂基因mPNA(PPARγmRNA)、成骨基因mRNA(Osteocalcin mRNA)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凝胶成像扫描系统做半定量分析,以PPARγmRNA和Osteocalcin mRNA与β-actin的吸光度比值表示上述产物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对A组和B组通过凝胶成像扫描系统作PCR产物半定量分析,显示B组细胞中的Osteocalcin mRNA表达降低,而A组细胞中的表达增加。而且B组中的PPARγmRNA表达升高,A组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可以从分子水平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的分化。地塞米松浓度为1×10-7mol/L时,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同时减少、抑制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是激素骨坏死发生的机制之一。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地塞米松浓度为1×10-8mol/L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3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分化为创面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Wistar大鼠股骨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用BrdU标记细胞。另于同种雄性Wistar大鼠背部正中,制备1cm×1cm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BrdU标记的1×106/mlMSCs从阴茎静脉输注,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切取创面组织,行BrdU免疫组织化学单染色,以及BrdU和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创面皮下组织、皮脂腺、毛囊和骨髓腔中。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显示,皮脂腺和毛囊有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广谱角蛋白。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MSCs归巢并参与创面修复;在实验性全身皮肤缺损创面微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持续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能力。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连续收集4周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β(IL-1β)等因子水平。结果第1、2、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中VEGF分别为(24.40±7.99)pg/m、l(89.28±5.13)pg/m、l(115.24±10.08)pg/m、l(157.00±15.64)pg/m l;bFGF含量分别为(52.72±2.13)pg/m、l(48.10±6.41)pg/m、l(44.71±3.21)pg/m、l(25.61±2.42)pg/m l;IL-1β含量分别为:(31.28±5.44)pg/m、l(71.87±3.01)pg/m、l(55.77±11.94)pg/m、l(41.75±9.14)pg/m。l结论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VEGF、bFGF、IL-1β等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运动行为和脑内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4岁、10岁和15岁3个年龄组的健康食蟹猴共29只,利用计算机化的网络摄像头视频检测系统和行为分析软件连续采集和分析每个动物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各年龄组分别选取4只动物用多巴胺转运体(DAT)配体99mTc-TRODAT-1结合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CT)显像观察脑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放射性摄取率的变化。结果在4岁、10岁和15岁年龄组,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106)分别为5·00±1·93,3·28±1·02,2·79±0·67,在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34·50%和55·71%(P<0·05,P<0·01),但此两个年龄组运动活动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纹状体99mTc-TRODAT-1放射性摄取率分别为2·98±0·08,2·56±0·12和2·27±0·35,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14·00%和25·60%,但仅4岁与15岁年龄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二者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直线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分别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57,P=0·001;r=-0·86,P<0·01)。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与纹状体99mTc-TRODAT-1放射性摄取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P<0·05)。结论正常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脑内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伴随着运动行为的减少,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佐证了运动功能的减退可能是由于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减退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