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9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162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389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823篇
内科学   653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146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1269篇
预防医学   83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429篇
  4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20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91.
血凝素蛋白裂解位点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侵入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RT—PCR反应获得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完整的血凝素基因(HA)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通过转染293T细胞进行了瞬时表达验证。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其HA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由RKKR↓GLF突变为RSSR↓GLF,使其具有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并构建了表达突变后H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m。将pcDNA—H5和pcDNA—Hm分别与MuLV假病毒构建体系的两种质粒pHTT60和pHIT111共转染转化了SV40大T抗原的人胚肾细胞293T后,收集转染细胞上清,通过Western—blot和细胞感染性实验来研究假病毒的特性。用缺乏囊膜蛋白和已经证实可以形成MuLV假病毒的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G作为对照。结果转染后形成假病毒进行裂解后进行Westem—blot证明两种HA蛋白都能够整合到各自的假病毒颗粒表面,野生型的HA可以检测到三条带,分别与HA0、HA1和HA2大小相符,而突变后的HAm则仅能检测到一条带,与HA前体大小相符,说明其失去了裂解活性。通过感染293T、COS-7和NIH3T3三种不同的靶细胞后发现野生型的HA所形成的假病毒MuLV—H5具有感染性和泛嗜性,而突变后的HA所形成的假病毒则失去了感染性。结论可以得出HA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不仅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有影响,对禽流感病毒侵入细胞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临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输入不配合的红细胞,这是检查可能损害输入的红细胞并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抗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测交叉配血的作用是:(1)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证实献血者的红细胞与病人的ABO血型是配合的.(2)能检查出在受血者血清中针对献血者红细胞的大多数抗体;而次侧配血的作用是检测对受血者红细胞起反应的抗体,在给患者输红细胞悬液时,往往不做次侧配血,本文则介绍1例次侧配血不合的病例.  相似文献   
93.
目的:6β-乙酰氧基去甲托烷(6β-AN)是新合成的外消旋莨菪烷衍生物,实验表明为M受体激动剂.本课题从离体水平,对其化学拆分后的左旋体(l-6β-AN)对家兔虹膜上M胆碱受体及其亚型选择性作用进行研究,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离体虹膜标本,用累积浓度法制作量效关系曲线.结果:l-6β-AN对离体虹膜括约肌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收缩,用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研究表明,与虹膜收缩有关的受体亚型为M3受体.结论:l-6β-AN致虹膜收缩主要是激动虹膜上M受体所致,并且对虹膜上M3受体选择性较强.  相似文献   
94.
目的了解东莞市不同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各亚型毒株的流行情况和传播规律。方法采集东莞市经蛋白印迹法确认的24名HIV感染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核酸后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膜蛋白(env)基因C2-V3区的核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鉴定病毒亚型。用威斯康星GCG软件进行共享序列、基因离散率的计算和毒株的聚类分析。结果在24份阳性标本中,有13份标本PCR扩增阳性,亚型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存在HIV-1B和CRF01-AE两种亚型。结论HIV-1B和CRF01-AE可能是东莞市艾滋病病毒流行的主要亚型。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对数生长期的LX-2细胞,将细胞以8×104个/孔接种于预置入盖玻片的6孔板中,分为LX-2组、中药复方861组、奥曲肽(octreotide)处理组及SSTR亚型阳性细胞(PANC-1)对照组,每组重复2孔。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LX-2细胞SSTR 2、SSTR5的表达;用RT-PCR方法观察SSTR亚型1~5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发现,LX-2细胞SSTR亚型2、5表达阳性,阳性物质呈棕红色,主要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复方861处理组SSTR2、5表达增强,细胞着色较深;RT-PCR结果发现,LX-2细胞SSTR亚型1~5的表达均阳性,阳性表达的高低依次为SSTR1、SSTR4>SSTR2、SSTR5>SSTR3(P<0.05)。结论LX-2表达5种SSTR亚型,肝星状细胞可能是SST及其类似物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靶点。奥曲肽可能通过SSTR2、SSTR5亚型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舒张与收缩功能,从而影响肝内阻力及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H)对淋巴细胞受体(GR)及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5mol/L地塞米松(Dx)在淋巴细胞株Raji和Jurkat上作用3d,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GR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采用Realtime方法检测GR及其亚型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应用Dx24h,总蛋白中GR表达明显减少,但在核蛋白中GR表达明显增多;在mRNA水平上hGRα亚型在用药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hGRβ亚型量极微,几乎不能检测。结论GH影响GR的表达,GR活化后由细胞浆转入细胞核;hGRβ亚型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明丘脑中央下核(Sm)内给予吗啡诱发大鼠炎性痛抑制效应的阿片受体类型。方法:建立福尔马林诱发炎性疼痛的动物模型,神经核团内微量注射拟定药物,采用福尔马林试验人工评分法进行疼痛分数评价。结果:福尔马林诱发的晚时相反应(炎性持续痛)的疼痛分数值可因单侧Sm内供给吗啡(5.0μg,0.5μL)后明显变小(抑制作用),μ-阿片受体拮抗剂(β-FNA,0.1μg)可完全翻转吗啡诱发的抑制效应。δ-阿片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0.3μg)和κ-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0.1μg)均不能取消吗啡产生的抑制效应。结论:Sm内给予吗啡产生的抗炎性痛效应是由μ-阿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98.
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脑电活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三个亚型儿童及正常对照组儿童脑电活动的特征.[方法]将门诊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110例ADHD儿童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PI)49例,多动或冲动为主型(HI)19例,混合型(CT)42例,对照组儿童35例,对其进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ADHD组儿童脑电频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个亚型ADHD患儿中HI型脑电频率最慢,PI型频率最快,三个亚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I型内右前额、右额部及右枕部的脑电频率明显慢于左半球(P<0.05).三个亚型在右枕部的脑电频率均慢于左半球.[结论]ADHD存在有一定的神经生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99.
皮肤Pagetoid's病临床非常罕见,国内外报道少见.部分学者认为它是蕈样霉菌病(MF)中一种具有高度嗜表皮性质的特殊亚型[1],临床经过良好,组织学上表现为局限于表皮的异型淋巴细胞浸润[2].但经我们的研究发现,该病在组织学表现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为此,我们提供该3例病例的研究观察结果,供国内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2004~2005年冬春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季节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04年10月~2005年4月间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1040例鼻咽部分泌物中的常见病毒病原,随机选择RSV阳性标本17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RSVA、B亚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040例中,RSV阳性497例(47.8%),其中174例标本中,检测出RSVA亚型23例(13.2%),B亚型105型(60.4%),A、B亚型混合感染36例(20.7%),无法确定亚型的10例(5.7%)。检测期间各月份间、不同的年龄组间和临床诊断间的RSV亚型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都以B亚型为主。结论2004~2005年冬春季RSV仍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B亚型为主;并有两种亚型同时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