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4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防治急性胰腺炎 (AP)由轻型向重型发展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轻重、有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其病情演化情况分组并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A组 (一般治疗组 ) :行常规治疗、全身应用较大剂量山莨菪碱及行“茵陈小承气汤”灌胃。B组 (综合治疗组 ) :除上述一般治疗外 ,加行 1%利多卡因经肾囊封闭胰周区域和稀碘复液清洁灌肠。并对有关治疗方法的机理及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A组 4 0例AP患者 ,B组 2 2例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9d、18d。 14例胆石性AP病人中 ,2例由于感染控制不佳 ,中转手术。全部 62例AP患者均痊愈 ,无转化为重症AP者 ,也未出现全身、局部或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者 ,总平均住院时间为 12d。结论 该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防止AP的重型化发展 ,且经济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黄连不同方法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其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主要成分含量与其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黄连超临界萃取物及黄连模拟胃液提取物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含量;②9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予以标准鼠饲料喂养,其余大鼠予以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组)、阳性对照组(D组)、黄连超临界萃取物治疗组(A组)和黄连模拟胃液提取物治疗组(B组);连续治疗9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OGTT血糖水平、血清三酰甘油(TG)及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肠道组织病理状态。结果①2种提取物在相同剂量时,黄连超临界萃取物中各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黄连模拟胃液提取物;2种提取物在有效剂量时,黄连超临界萃取物中仅小檗碱与巴马丁的含量高于黄连模拟胃液提取物;②以有效剂量治疗9周后,D组、A组、B组大鼠OGTT血糖水平、体重、血清TG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M组大鼠(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D组、A组、B组大鼠肠道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显示炎性改善均显著优于M组。结论黄连超临界萃取物及黄连模拟胃液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血脂、体重及血清IL-6水平,改善肠道慢性炎症,其主要成分含量与其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以其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从武汉地区快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散,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发热门诊接诊量自疫情爆发以来持续增长,最多时每日接诊量达8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乌梅丸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正常对照组小鼠、高脂饮食诱导的模型组肥胖小鼠和乌梅丸干预后的肥胖小鼠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比较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并用PICRUSt软件预测差异功能通路。结果: 乌梅丸干预后,肥胖小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白色脂肪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乌梅丸不仅改变了肥胖小鼠肠道多样性,使其趋近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还在门、属、种3个水平上显著改变了肥胖小鼠的肠道细菌分布比例,使肥胖小鼠肠道内4个菌门、9个菌属、4个菌种的丰度趋近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肠道丰度水平,肠道益生菌(多形拟杆菌、Parabacteroides_goldsteinii、狄氏副拟杆菌)丰度显著上升,且能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此外上述肠道菌群的改变可引起卟啉与叶绿素代谢、二甲苯退化、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苯甲酸降解、生物膜形成-霍乱弧菌、RNA转运、类黄酮生物合成7个通路功能的改变。结论: 乌梅丸可以治疗小鼠肥胖症,改变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25.
临床上卵泡监测的方式多样,例如体温监测、排卵试纸监测、促黄体生成素测定和超声监测等,其中以经阴道超声最为直观和准确,是临床首选的卵泡监测方式[1]。近年来,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发病率逐年提高,临床表现以多毛、雄激素水平高、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为特征,且多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育龄期妇女不孕的常见原因[2]。经阴道超声卵泡监测可以直观地反映子宫内膜及卵泡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反馈,因而在PCOS所致不孕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经阴道超声卵泡监测探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PCOS所致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HepG2(人肝胚胎瘤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细胞模型,并在该模型上研究小檗碱改善IR的效应。方法用25 mmol·L~(-1)高糖,并分别用10~(-9)、10~(-8)、10~(-7)、10~(-6)、10~(-5)、10~(-4)mol·L~(-1)胰岛素处理,诱导HepG2细胞产生IR;对2-NBDG(荧光素标记葡萄糖)与Hep G2细胞孵育浓度设定为:50、100、200、400、600、800μmol·L~(-1)、孵育时间设定为:20、40、60、80、100 min,拟筛选最佳胰岛素处理浓度、2-NBDG与HepG2最佳孵育浓度和最佳孵育时间,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志;用二甲双胍、盐酸小檗碱干预模型细胞,研究盐酸小檗碱在细胞水平上改善IR的效应。结果 6种浓度的胰岛素均可不同程度诱导HepG2产生IR,虽然10~(-5)、10~(-4)mol·L~(-1)剂量最明显,但细胞死亡较多,以10-6mol·L~(-1)剂量制模有效且细胞成活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2-NBDG与HepG2细胞孵育浓度大于100μmol·L~(-1)时,细胞荧光强度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孵育时间超过20 min荧光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超过100 min,细胞内荧光有明显淬灭衰减现象;盐酸小檗碱、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消耗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HepG2制作IR细胞模型时,选择10~(-6)mol·L~(-1)剂量的胰岛素;2-NBDG孵育浓度选择为200μmol·L~(-1)、2-NBDG孵育时间选择为80min较为适宜,盐酸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IR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GF mRNA和IGF-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SD大鼠115只,随机分成空白组35只、造模组80只。后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成模动物共73只。随机抽取70只,分成模型组与电针组各35只,电针组每天电针45min。所有动物分批于试验开始后第1、2、4、6及10周后处死,取坐骨神经,抽提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NGF、IGF-1的水平。结果模型组NGFmRNA及IGF-1mRNA的表达水平比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NGFmRNA及IGF-1mRNA的表达随电针的干预时间而逐渐升高;第4周NGFmRNA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0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时电针组IGF-1mRNA的表达开始显著上升,第4周达到高峰,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0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mRNA和IGF-1mRNA在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表达降低,电针刺激促使大鼠坐骨神经的NGFmRNA和IGF-1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研究黄连粉末及煎煮液中的盐酸小檗碱(BER)和盐酸药根碱(JAT)在2型糖尿病大鼠药动学变化,揭示古方应用黄连治疗消渴症选择丸剂的科学内涵。方法: 将黄连粉末及其煎煮液灌胃于2型糖尿病大鼠,应用RP-HPLC测定血浆中小檗碱、JAT的血药浓度,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BER、JAT的药动学过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与煎煮液组比较,黄连粉末口服给药组BER、JAT AUC均显著增加,V1/F显著减小,CL/F显著降低,Tmax提前,t1/2Kat1/2α缩短,t1/2β延长。结论: 与煎煮液比较,黄连粉末效应物质生物利用度更高,吸收更快,消除更慢,提示黄连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粉末形态如丸剂入药优于煎剂入药。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黄连有效成分及其组合物对荷糖小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黄连粉末模拟胃液溶出物并检测其中盐酸小檗碱(BER)、黄连碱(COP)、盐酸药根碱(JAT)、阿魏酸(FA)、盐酸巴马丁(BM)含量,结合BER治疗2型糖尿病(T2D)有效剂量确立其他成分剂量,组合物剂量为5种化合物剂量的1/10倍量。对照组灌服葡萄糖(2 g·kg-1),药物组灌服等剂量葡萄糖及不同药物。各组分别在灌服的前1 h及灌服1 h时眼眶静脉采血、灌服1.5 h时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GLP-1和胰岛素含量。结果:BER、COP、JAT、组合物及黄连粉末均能在1,1.5 h升高荷糖小鼠血清胰岛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BER、组合物及黄连粉均能在1,1.5 h升高荷糖小鼠血清GLP-1浓度,即促进GLP-1分泌;药物组其他成分呈现一定升高GLP-1水平作用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黄连及其部分活性成分能有效刺激小鼠GLP-1及胰岛素分泌,且低剂量组合物作用活性高于高剂量单个活性成分活性,黄连刺激肠道GLP-1分泌作用是其治疗T2D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正>睡眠是动物的共有特征,且为生存所必需,严重的睡眠缺失是可以致命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睡眠缺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1/3的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长<6 h[2],6%~10%的成年人长期受失眠的困扰[3]。长期失眠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病变高度相关[4-5]。国外学者[6]通过分析英国生物样本库中约50万群体样本发现,晚睡型的人比早睡型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高出10%。目前失眠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但没有考虑到睡眠缺乏对于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