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10篇
  免费   4394篇
  国内免费   1250篇
耳鼻咽喉   455篇
儿科学   361篇
妇产科学   202篇
基础医学   1279篇
口腔科学   672篇
临床医学   10405篇
内科学   3133篇
皮肤病学   619篇
神经病学   612篇
特种医学   1777篇
外科学   4887篇
综合类   16311篇
预防医学   6680篇
眼科学   451篇
药学   5600篇
  11篇
中国医学   8594篇
肿瘤学   2005篇
  2024年   359篇
  2023年   1211篇
  2022年   1286篇
  2021年   1405篇
  2020年   1600篇
  2019年   1486篇
  2018年   1153篇
  2017年   1122篇
  2016年   1516篇
  2015年   1313篇
  2014年   3664篇
  2013年   3510篇
  2012年   4124篇
  2011年   4338篇
  2010年   4434篇
  2009年   4188篇
  2008年   4561篇
  2007年   4606篇
  2006年   3632篇
  2005年   3139篇
  2004年   2534篇
  2003年   1972篇
  2002年   1662篇
  2001年   953篇
  2000年   1220篇
  1999年   495篇
  1998年   422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0年   11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及皮肤坏死的护理。方法:对32例使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出现外渗的患者临床预防和护理干预。结果:32例患者中29例无液体渗出,2例少量渗出,无1例发生大量外渗。结论:严格认真细致地做好护理工作,可避免或减轻药液外渗的发生,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8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抗血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改善的情况、对治疗的依从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穴位贴敷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行为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穴位贴敷2 h组)和E组(穴位贴敷4 h组)。以鸡卵白蛋白(OVA)制备大鼠哮喘模型,14 d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治疗前后引喘潜伏期和发作总持续时间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血清中IgE、IL-4和IFN-?水平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引喘潜伏期显著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炎症明显;IgE、IL-4显著升高,IFN-?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治疗后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肺病理组织观察显示穴位贴敷后支气管及肺实质炎性改变显著改善;血清中IgE和IL-4水平显著降低,IFN-?水平显著升高(P0.05)。D组、E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以通过改善肺组织炎症,减低Ig E、IL-4,升高IFN-?的表达来治疗哮喘,且不同贴敷时间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PDS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模拟TEAS治疗,观察组为TEAS治疗,采用经皮电刺激对相应穴位或模拟穴位进行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胃容受性、胃排空以及心率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共52例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量表(DS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初始饱腹感量(ISV)以及最大耐受量(MT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频段(H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低频段/高频段(LF/HF)显著降低(P<0.05);PDS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PDS患者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的健康宣教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卧床依从性、精神状态等健康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1—8月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为2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3D打印模型辅助护理干预。2组均由住院开始护理至手术前1 d。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Morisky-Green测评表评价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自制量表评价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评价2组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进而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的健康宣教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卧床依从性、精神状态等健康结局的影响。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绝对卧床依从性佳为96.15%,对照组绝对卧床依从性佳为67.3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98.08%,对照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73.0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健康宣教可显著提高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以及结核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可稳定患者心理,有助于胸腰椎结核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肺癌是全世界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十分迅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着巨大的威胁。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约90%的肺癌患者需接受化疗治疗,特别是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十分显著~([1])。虽然对肺癌患者进行化疗治疗可明显延长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出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验证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 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 ser916、p-PKCδ thr505、p-PKD/PKCμ 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 ser744/748的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 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通过抑制PKCδthr505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从而显著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其感染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定。方法:将24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 =12)及病毒感染组(n =12),病毒感染组腹腔注射1.0×106 PFU(200 μL)MCMV悬液,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悬液。于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同时进行肝组织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及MCMV IE和M55基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匀浆病毒分离均为阳性,肝炎发生率为100%。在感染后第3天即发生肝炎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组血清ALT及AS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病毒感染组肝脏HE染色第3天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脏点灶状坏死,持续至第7天,Ishak评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在感染后第3天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MCMV IE及M55基因,且在感染后第7天仍可测得IE基因;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病毒感染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 结论:成功建立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动物肝炎模型,其感染表现主要集中在急性感染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