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8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目的 分析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征.方法 总结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14例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点.结果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Dix-Hallpike试验时的眼震平均潜伏期为(2.02±1.19)s,平均持续时间为(21.3±14.5)s,其眼震平均潜伏期、平均持续时间均无性别、年龄差异.184例(86.0%)患者1~2次Dix-Hallpike试验即可诱发出典型眼震.162例(75.7%)患者在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首次发病.51例(23.8%)患者出现反转相眼震.患者痊愈率为88.3%(189/214),有效率为98.1%(210/214).14例(6.5%)患者复位后出现耳石转管现象,67例(31.9%)患者复位后残留头晕或走路不稳症状.210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3、6、12、18个月电话随访时复发率分别为0(0/210,0例失访)、5.7%(12/210,0例失访)、8.7%(18/208,2例失访)、11.8%(23/195,15例失访)、17.4%(31/178,32例失访).结论 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首次发病的高发时段为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大部分患者经过Epley法复位治疗后可痊愈,但长期疗效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72.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肺癌患者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该科室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收治的肺癌患者当中,选取其中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皮肤痤疮、甲沟炎、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①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采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肺癌患者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373.
淋巴瘤分类从早期到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016年版WHO淋巴瘤分类旨在提供最新的淋巴瘤诊断类型、更准确的诊断标准以及生物学与临床的相关性,从而推动淋巴瘤领域的基础研究,促进未来的治疗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374.
目的 目前食管癌放射治疗后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可能原因是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抗拒从而降低了放射治疗的效果.厄洛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胰腺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其放射治疗效果.由于食管癌组织中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高表达,提示厄洛替尼有可能成为治疗食管癌的一个靶向药物,并提高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厄洛替尼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食管癌KYSE45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分析厄洛替尼、X射线照射及两者联合对人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厄洛替尼对食管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用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结果 厄洛替尼组、照射组和联合照射组对KYSE45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厄洛替尼对KYSE45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在5~150 μg/mL呈剂量依赖性;且联合照射组对KYSE45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21.45%,明显高于厄洛替尼组的13.81%和照射组的16.84%,F=15.147,P<0.001.厄洛替尼与X射线都能增加肿瘤细胞G2期阻滞,且两者之间有交互作用,F=32.921,P<0.001.厄洛替尼与X射线都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但两者在促进细胞凋亡方面尚未表现出交互作用,F=1.123,P=0.052.应用多靶单击模型求得,厄洛替尼联合照射组的平均致死剂量(D0)和准阈剂量(Dq)均较单纯照射组减小,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为1.52;提示厄洛替尼对KYSE450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结论 厄洛替尼能有效抑制人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生长,与X射线照射联合后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增强G2期阻滞效应,提高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375.
目的 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山西省食管癌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641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食管癌术后患者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92%、56.21%、43.75%、41.31%、37.52%,中位生存期为887.56 d.年龄、工作状态、经济状况、肿瘤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侵犯层次、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治疗方式、手术方式、病理形态、肿瘤大小、阳性淋巴结转移数、上消化道癌家族史各水平间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细胞类型、切缘情况、食管癌家族史各水平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经济状况、解剖部位、侵犯层次、治疗方式、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数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 0.05).结论 食管癌侵犯层次越深、淋巴结转移越多,预后越差.早期治疗对食管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应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76.
目的评估保妇康栓治疗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1,CIN1)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至6月山西省阳城县和河南省新密市子宫颈癌筛查中病理确诊的67例CIN1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按1∶1比例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保妇康栓,对照组给予保妇康栓模拟栓。两组均阴道用药3个月经周期(16天/月,1次/晚,2粒/次),在停药3个月和9个月后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 DNA检测,并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活检,以评价HPV转阴率和CIN1逆转率。结果有63例患者获得疗效评价数据,试验组31例,对照组32例。停药3个月后,试验组CIN1治疗有效率和HPV转阴率(61.3%和31.0%)均高于对照组(58.1%和27.6%)。停药9个月后,试验组CIN1治疗有效率和HPV转阴率分别为71.0%和55.6%,均高于对照组(54.8%和2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妇康栓对CIN1逆转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但尚需延长观察时间及扩大样本量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377.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高调节性T(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艾迪注射液组(观察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Treg细胞和血清TGF-β1、IL-10水平,同期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占CD;淋巴细胞的比例为(5.77±1.50)%,与健康对照组(3.84±0.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中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24.09±6.74)、(197.76±43.76)ng/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9.39±5.73)、(141.13±32.17)ng/ml](P=0.006,P=0.002)。对照组化疗后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48),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22.25±6.79)、(184.85±49.11)ng/ml]与化疗前[(24.37±8.10)、(197.16±44.57)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P=0.314)。观察组化疗后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表达水平[(4.36±1.19)%,(20.16±4.73)、(165.42±39.57)ng/ml]与化疗前[(5.78±1.50)ng/ml,(23.81±5.15)、(198.35±43.68)ng/m1]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6,P=0.003)。结论中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水平增高,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降低NSCLC患者的Treg细胞水平,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378.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水平与难治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0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NK细胞的活性,化疗后随访分为难治组30例、有效组30例,以20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淋巴瘤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低(30.17±8.63与46.52±1.39,t=12.218,P<0.05;0.86±0.45与1.64±0.05,t=11.225,P<0.05;12.39±7.08与19.29±0.84,t=6.365,P<0.05),CD+3、CD+8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高(76.14±10.71与70.48±1.44,t=-3.439,P<0.05;40.28±14.03与28.35±0.73,t=-5.625,P<0.05)。难治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有效组低(27.70±7.81与33.13±8.82,t=2.163,P=0.036;0.67±0.27与1.10±0.52,t=3.272,P=0.003;9.87±6.60与15.40±6.58,t=2.771,P=0.008),而CD+3、CD+8 细胞数比有效组高(79.67±8.18与71.91±12.00,t=-2.540,P=0.015;44.70±13.99与34.98±12.41,t=-2.416,P=0.020)。结论 淋巴瘤初治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判断、预测容易转归为难治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9.
目的 研究Ⅱ相代谢酶基因NQO1密码子187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分析吸烟与该多态性可能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原发性肺癌患者396例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465名当地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NQO1基因Pro187Ser位点的多态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等位基因Pro和Ser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别为50.88%和49.12%,在对照组中则分别为56.13%和43.8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6).携带Ser/Ser基因型者患肺癌,特别是肺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携带野生型Pro/Pro者,其OR值分别为1.53(95%CI=1.01~23.32)和2.16(95%CI=1.16~4.02).携带纯合突变型Ser/Ser的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携带至少1个野生等位基因的吸烟者的1.5倍.而NQO1基因的纯合突变型Ser/Ser与吸烟在肺腺癌的发病中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OR=2.74,95%CI=1.00~7.49).结论 Ⅱ相代谢酶基因NQO1密码子187的多态性可能与肺癌的易感性有关.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吸烟可能与该位点多态性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80.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结合蛋白(IGFBPs)及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的变化及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检测对象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收治和门诊复查的结直肠癌患者615例(术前检测244例,术后371例)和健康对照者1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GF-1和IGFBPS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Ⅰ/IGFBP-3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术后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IGFBP-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直肠癌术后未发生转移者与有肝或腹腔远处转移者胰岛素、IGF-1、IGFBP-1、IGFBP-3、IGF-1/IGFBP-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WH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而BM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WHR、BMI与胰岛素水平、IGF-1/IGFBP-3比值呈正相关(P<0.01,P<0.05),与IGFBP-3呈负相关(P<0.01,P<0.05);直肠癌患者WHR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及BMI与血清IGFBP-1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无相关性(P>0.05).结论 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Ⅰ/IGFBP-3比值升高及IGFBP-3水平降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但与肿瘤转移与否无关,中心性肥胖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