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0篇
  2篇
中国医学   21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51.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疗效及其对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EMs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予以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清热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痛经、月经量评分,盆腔包块体积,子宫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systole,S)/舒张期对最大血流速度(diastolic phase,D)],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和孕酮(progesterone,P)、MAPK,ERK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4%(57/61),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48/61)](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痛经、月经量评分,盆腔包块体积,PI、RI、S/D、FSH、LH、E2、P、MAPK、ERK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治疗EMs疗效显著,可缓解痛经症状,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纠正激素紊乱,其机理与抑制MAPK/ERK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探讨艾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IL-1β、IL-10和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IBS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测定结肠转运功能、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浆IL-1β、IL-10和CGRP的表达.结果 与实验1组比较,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大鼠的玻璃小球排出时间显著减少(P<0.01)、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P<0.01);与实验2组比较,实验3组、实验4组的排出时间显著增加(P<0.01)、小肠推进率显著减少(P<0.01);实验3组和实验4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1组比较,IL-1β和CGRP的表达在实验2组显著上升,IL-10的表达下降(P<0.01);与实验2组比较,实验3组和实验4组的IL-1β和CGR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的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 艾灸通过调节炎症因子IL-1β、IL-10和CGRP的表达,降低小肠推进率,从而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针刺对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ASAⅠ级的9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麻醉药,观察A组给予针刺加常规剂量麻醉药,观察B组给予针刺加70%常规剂量的麻醉药;分别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麻醉后5 min(T2)、取出胎儿时(T3)、术毕(T4)检测平均动脉压(MAP)情况,统计各组麻黄素应用情况、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术毕产妇疼痛VAS评分。结果①组内比较,观察A组、观察B组各时点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5 min(T2)、取出胎儿时(T3)较入室时(T0)下降(P0.05);组间比较,取出胎儿时(T3)时,观察B组MAP高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麻黄素使用率最高(33.33%),观察B组麻黄素使用率最低(6.70%);观察B组麻黄素使用率显著低于观察A组(16.67%)及对照组(33.33%)(P0.05),观察A组(16.67%)低于对照组(33.33%)(P0.05)。③组间比较,产妇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对产妇和胎儿均安全;其中正常麻醉药剂量的产妇血压平稳,镇痛效果确切;麻醉药减量30%的产妇血压更平稳,但镇痛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对15例脑瘫患儿(双瘫11例,偏瘫4例)予以头针治疗,留针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训练,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比较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速、步频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动相亦有改善性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撑相下降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可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症状,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其站和走)及痉挛步态,增强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6.
正孙建明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教授从医数十年,临证思维活跃、不拘一格,临床注重辨证。现将孙教授运用经验方清淋方配合苦参软膏治疗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经验总结如下。HPV感染与女性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宫颈癌患者中,HPV的感染率为88.4%~99.7%[1]。由于HPV与宫颈癌密切相关,HPV的预防以及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对HPV感染的治疗常面临着诸如转阴性难、易反复等问题,而采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对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保护AR42J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R42J细胞以1×10~5/mL铺于6孔板,分为对照组、雨蛙素组(雨蛙素10~(-8) mol/L)、大黄素组(终浓度0.25、0.5、1.0mg/L),通过碘-淀粉比色法淀粉酶(AMS)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淀粉酶活力水平,确定雨蛙素刺激AR42J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收样时间;ELISA法检测TNF-α活力;Western blot法分析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雨蛙素组中的AMS、TNF-α、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雨蛙素组比较,大黄素各干预组可显著降低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淀粉酶活力、TNF-α含量、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大黄素0.5、1.0 mg/L干预组的作用优于0.25 mg/L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黄素能够减轻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9.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比较常见的院外肺部炎性疾病之一,随着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的耐药率的上升,以及病患梯度的范围增加,CAP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率日益增高,导致医疗资源消耗巨大。目前临床上CAP的患者主要依靠经验性治疗。正确选择抗生素、减少病原体的耐药率,优化肺部炎症疾病的医疗方案,提高CAP临床治愈率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中药制剂具有广谱抗菌、调节免疫、不易耐药、简便价廉等特点,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个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取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160只,将120只7日龄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环境内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 40只小鼠始终置于正常氧环境饲养。分别于12日龄和14日龄给予PEDF药物治疗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PEDF(2μg/μL)各1μL,给予PBS治疗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所有小鼠于17日龄麻醉处死后取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 Western-blot检测PEDF和MCP-1蛋白在各组小鼠视网膜的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PEDF和MCP-1 mRNA的表达。

结果: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结果显示OIR模型组RNV面积较正常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PEDF药物治疗组RNV面积较PBS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West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OIR模型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 OIR模型组PED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1); 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PBS治疗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 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EDF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同时下调MCP-1在OIR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后者可能是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