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2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Genetics in medicine》2022,24(11):2380-2388
Purpose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re expected to take on an active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based canc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1) self-reported familiarity with the concept of polygenic risk score (PRS), (2) perceived level of knowledge regarding risk-stratified breast cancer (BC) screening, and (3) preference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a bilingual—English/French—online questionnaire disseminated by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cross Canada between November 2020 and May 2021.ResultsA total of 593 professionals completed more than 2 items and 453 responded to all questions. A total of 432 (94%)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103 (22%) were physicians, and 323 (70%) were nurses. Participants reported to be unfamiliar with (20%), very unfamiliar (32%) with, or did not know (41%) the concept of PRS. Most participants reported not having enough knowledge about risk-stratified BC screening (61%) and that they would require more training (77%). Online courses and webinar conferences were the preferre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alities.Conclus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re currently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PRS or a risk-stratified approach for BC screening. Online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seem to be an essential knowledge transfer modality.  相似文献   
32.
33.
肝转移出现的时段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转移出现的时段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1/2006-09在我院死亡的非小细胞肺癌238例,回顾分析肝转移出现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肺癌患者初诊时出现肝转移20例,中位生存期7(5,9)个月;初次诊断无肝转移253例,中位生存期13(12,14)个月,差异显著(P=0.008 5)。而总患病期间出现肝转移以及首发肝转移对预后影响不显著。结论:初诊时出现肝脏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著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4.
医院文化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京肿瘤医院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医院”的办院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尊重、信任、培养、支持员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让患者满意等措施,将医院文化渗透于各项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的社会荣誉。实践证明,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成长的航标,并对医院品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BRD-2基因的表达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78例ALL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BRD-2基因的表达。结果 ALL患者BRD-2 mRNA表达阳性率为75.3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7.14%,P<0.05)。半定量分析结果示,ALL患者BRD-2 mRNA表达水平为0.912±0.137,也高于健康对照组(0.466±0.209,P<0.05)。结论 BRD-2基因异常表达在AL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该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对420例肿瘤患者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皮试方法及结果的研究,以确定安全可靠的皮试液浓度,从而指导临床正确、科学的使用甘露聚糖肽。方法: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倍配制成皮试液,吸取皮试液0.1ml进行皮内注射。皮试期间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皮试阴性患者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1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缓慢静脉滴注,40滴/min。观察滴注期间和滴注后24小时患者一般情况、有无过敏、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和异常症状。结果:420例患者阳性3例(0.71%),可疑阳性2例(0.48%),阴性415例(98.81%);皮试阴性者输注过程中无一例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8例患者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经吸氧、止吐等处理措施后,症状消失。结论:甘露聚糖肽输注前进行皮试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将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稀释100倍进行皮试,安全可靠,为较佳的甘露聚糖肽皮试液。鉴于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工艺不同,相应的皮试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37.
目的骨肿瘤患者由于肿瘤长期压迫神经所致的疼痛使得患者内心十分痛苦,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既希望早日手术又担心失去肢体而致残,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骨肿瘤微波灭活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研究方法对116例患者分组进行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护理方法,观察对象为2009年10月份前行微波灭活手术的58例患者。干预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外,还需对该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程心理干预;观察对象为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行微波灭活手术的58例患者。结果干预组进行全程心理干预后睡眠质量及血压、心率的变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全程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微波灭活骨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应激反应对身体的不良刺激及患者对骨肿瘤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CD56+细胞体外富集培养的扩增效率和对JF305胰腺癌细胞系的杀伤效果,评价这种MHC非限制性杀伤效应细胞作为新型过继免疫治疗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D56磁珠富集系统分离出外周血中CD56+细胞,分别验证CD3mAb和Retronectin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CD3、CD16和CD56表达情况,MTS法检测体外杀伤胰腺癌细胞JF-305的效果。结果磁珠系统能够有效的富集CD56+细胞,CD3mAb和Retronectin联合应用可使细胞的增殖倍数明显提高,且培养后细胞对于JF-305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结论 CD3mAb和Retronectin联合培养CD56+细胞的方法能够提高细胞的增殖效率和杀伤活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细胞治疗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ALCAM基因在食管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以及ALCAM在淋巴细胞内皮黏附、跨淋巴内皮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CAM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应用Lipofectin2000将ALCAM-si-RNA转染到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30、EC9706;采用RT-PCR方法检测敲降效率;通过体外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实验、跨淋巴内皮迁移实验研究ALCAM基因对食管癌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跨内皮的影响。[结果]ALCAM在食管癌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ALCAM-siRNA能显著敲降EC9706中ALCAM的表达。淋巴内皮黏附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EC9706与LyEC黏附的细胞数为195±16,而亲本细胞的黏附细胞数为563±67,其与LyEC黏附的能力显著下降。跨淋巴内皮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EC9706细胞跨过LyEC数量为36±17,与亲本细胞跨过内皮的细胞数(73±16)相比,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的跨内皮能力显著下降。[结论]ALCAM促进食管癌细胞与淋巴细胞内皮黏附以及跨内皮迁移,可能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阻断这种黏附作用有可能治疗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0.
李毅  侯俊  廖正银  王阁  单锦露  马俊刚  余娴  王东 《重庆医学》2009,38(24):3139-3141
目的 研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也寻求一个较好的动脉灌注化疗方案及安全剂量.方法 对50例明确诊断的NSCLC患者行BAI(盐酸吉西他滨1 000mg/m2,奈达铂50mg/m2);1周后开始行肺部肿瘤3DCRT,2Gy/次;第1次介入治疗1个月后行第2次BAI,灌注化疗结束后继续行放疗,放疗总剂量至60~70Gy/30~35f/6~7周.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20例,进展5例;无Ⅲ度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BAI联合3DCRT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患者耐受力良好.联合治疗具备良好的治疗前景,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