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介绍S2骶髂螺钉的置入技术。方法:通过术前骨盆CT或标准骶骨侧位X线片测量确定S2节段有足够的置钉空间。全麻后患者仰卧或俯卧,常规消毒铺巾。首先在标准骶骨侧位透视像监视下将导针尖确定在S2神经根管前缘线、椎体前缘线及S1骶前孔下缘三者所围成的区域内并打入髂骨外板1~2 mm,然后在骨盆出口位透视像监视下引导导针沿S1骶前孔下缘及S2骶前孔上缘之间的区域行进,在骨盆入口位透视像监视下确认导针位于S2椎体及侧块前缘的后方,将导针打至合适长度,再次透视标准骶骨侧位像确认导针尖位于椎体前缘线后方及S2骶神经根管前缘线的前方。之后沿导针测量长度,钻孔、攻丝后拧入骶髂螺钉。结果:应用此技术于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7例,置入30枚S2骶髂螺钉。经术后骨盆出入口位X线及CT检查确认所有螺钉均位于S2椎体及侧块骨质内,置钉均准确。结论:S2骶髂螺钉置入技术安全且可复制,可用于指导S2骶髂螺钉的置入以增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后环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手术治疗入路和合并损伤的处理。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尺骨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9~49岁,平均32.6岁;左侧3例,右侧3例;优势侧4例,非优势侧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O’Driscoll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均为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2亚型或3亚型,均采用肘前内侧切口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劈开指浅屈肌入路行微型接骨板固定,其中3例行冠状突固定后肘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检查可见肱桡间隙增宽,表现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桡侧副韧带未进行探查修复。术后石膏固定2周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表现出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者石膏固定4周。术后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和稳定情况,肘关节力量和手部握力,根据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结果:6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7.5~13个月,平均9.3个月。患侧肘部和手部力量均同健侧,肘关节平均屈曲(129.0±6.5)°(120°~135°),平均伸直(4.0±4.2)°(0°~10°),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旋前(84.0±6.5)°(75°~90°),平均旋后(89.0±7.1)°(80°~100°),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感觉症状并于半年后恢复,所有患者未出现肘关节疼痛、不稳定,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结论:尺骨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可采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间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伴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者可适度延长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测定自行研制的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力学性能,观察对肱骨骨折的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9在河南省正骨研究院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取6.5mm×270mm经皮加压带锁髓内钉2枚,以5mm/min加载速度,进行抗压、抗弯实验,锁钉抗弯及破坏实验。②应用人体肱骨防腐标本造成肱骨中段骨折模型,用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和普通带锁髓内钉分别固定左右侧肱骨骨折,对髓内钉安装固定时间和骨折固定后的抗压、抗弯、抗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①钉体抗压强度大于339N/mm,抗弯强度为1631N/mm2,锁钉抗弯强度为1203N/mm2,弹性载荷为430N,破坏载荷为2627N。②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安装固定时间是普通带锁髓内钉的43%。③反映骨折内固定效果的抗压、抗弯、抗扭等力学性能指标,应用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效果均不低于普通带锁髓内钉。结论: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力学性能和固定效果完全能够满足肱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24.
背景:后脱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严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前倾角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在尸体骨上测量全髋关节置换后影响髋关节后向不稳定的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前倾角在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安装在0°-20°,其中每个间隔为5°。分别应用直径为28,32,36 mm的股骨头进行实验,观察髋关节屈曲90°内收0°以及屈曲90°内收30°时引起脱位的内旋角度。 结果与结论:当髋臼臼杯前倾角从0°增加到15°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P < 0.05)。当髋臼臼杯前倾角度从15°增加到20°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髋关节屈曲90°内收0°时,当髋臼臼杯前倾由15°增加到2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3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结果提示髋臼前倾角的增加可减少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但是当髋臼前倾角不是很好选择时,应用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王玉丽 《中国骨伤》2007,20(8):542-543
自2003-200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1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其来诊前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风湿病分册》刘湘源主编),12例患者均符合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3~6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7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6年。首次发病1例;余均1年发作1~2次,有家族史1例;平素嗜饮酒8例;喜食肉、鱼及虾者8例;体形均偏胖;有明显发病诱因(高嘌呤饮食及饮酒)9例。1.2临床表现以足第1跖趾关节首发者12例,其中2例双足发病,累及踝关节2例,膝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辅助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洛阳正骨医院接受TESSYS治疗的72例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术中采用电磁导航靶向定位穿刺(导航组),另36例采用常规定位穿刺(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减压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导航组导航建立时间为(11.97±2.14)min。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减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导航组优2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33/36);常规组优18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6.1%(31/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常规组4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疼痛,调整穿刺方向后疼痛消失。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LDH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与常规穿刺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相当,可降低TESSYS学习曲线,提高青年医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电磁导航辅助下脊柱内镜系统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椎间孔成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河南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接受电磁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行椎间孔成形,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3±5.90)岁。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TESSYS技术行椎间孔成形,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7±6.4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术中定位穿刺时间、关节突成形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与穿刺和椎间孔成形相关的并发症、改良MacNab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透视次数、定位穿刺时间、关节突成形时间及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7%(2/30),对照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下进行腰椎内镜TESSYS技术操作,有利于精准穿刺定位和椎间孔成形,能够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医患辐射暴露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青年医师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28.
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是由Harms等~([1])于1998年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标准方法~([2-3]),然而该术式需广泛剥离和长时间强力牵拉椎旁肌,导致椎旁肌肉去神经化~([4])。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借助管状通道对肌肉组织均匀撑开,减压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不必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降低了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5-6])。  相似文献   
29.
高文香  郝军  靳国强  王志伟 《中国骨伤》2007,20(12):815-817
目的:比较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滑膜切除与关节镜手术滑膜全切的术后效果,介绍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方法。方法:19例患者分2组治疗,常规切开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2岁;病程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常规膝前入路,视野内滑膜全切。关节镜组9例,年龄15~58岁,平均39岁;病程15~36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常规前内上、前外上、前内下、前外下入路,再作后内、后外辅助入路及跨后纵隔入路。必要时辅助关节外小切口,将滑膜全切。结果:两组术后均经6~36个月随访,了解患膝活动度及功能情况。最后随访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20°,切开组平均132.7°±3.1,°IKDC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0.8±4.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0±4.4)分。关节镜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36.0°±3.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2.9±5.0)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4±3.6)分。结论:关节镜组具有比常规切开组更多的优势,术后可早期锻炼,无切口裂开、不愈合等危险,切口感染、关节僵直等风险明显低。因此,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0.
三种充填材料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MMA、CPC和rhBMP-2/CPC三种充填材料在骨质疏松症山羊模型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材料特点并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6~7岁健康雌性山羊14只,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行骨密度(BMD)测量,然后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n=2);Ⅱ组为假手术组(n=2);Ⅲ组为双侧卵巢切除术(OVX)组(n=10).Ⅱ、Ⅲ组术后4个月,所有动物再行BMD测量,然后各组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腰椎椎体松质骨行组织学检查,证实骨质疏松(OVX)组达到OP大动物模型标准.Ⅲ组,在C形臂X光机监视下,每只山羊的L2~L6,随机选取2节椎体在分离麻醉下分别行PVP,分别充填PMMA、CPC和rhBMP-2/CPC,保证每只山羊两节穿刺椎体的充填材料各不相同.结果 8只山羊16个椎体的PVP均成功,三种材料的充填量无显著差异(P>0.05);PMMA推注阻力较大,可操作时间短;CPC和rhBMP-2/CPC推注阻力较小,可操作时间长;术后第二天CT扫描示充填材料不规则分布椎体内,有5个椎体出现渗漏,渗漏率31.3%.结论 OVX山羊是研究PVP的良好动物模型;在推注阻力和可操作时间上,CPC和rhBMP-2/CPC优于P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