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6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24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安全,国内外对于农药残留情况也愈加关注。农残快速检测技术可以用于现场快速筛查,发展迅速,尤其是纳米颗粒标记可视化试纸条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备受关注。该文系统综述了用于小分子农残检测的试纸条分类和研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单残留检测、多农残筛查、定量仪分析和新型纳米试纸条在农残检测的应用实例探讨了农残试纸条的研究进展,并对可视化试纸条在中药农残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药产业农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藤茶黄酮类成分体内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干预的疾病。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建立藤茶化学成分数据库,运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筛选藤茶中黄酮类成分;采用PubChem数据库收集藤茶黄酮类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疾病类型、生物过程、通路进行富集分析;运用Cy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预测藤茶黄酮类成分可能干预的疾病。结果:建立藤茶化学成分数据库,收集到136种化合物,运用ADME最终筛选到8个黄酮类成分,对应430个潜在作用靶点。对藤茶黄酮类成分体内潜在的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其潜在作用靶点涉及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氧化应激、炎症等信号通路等。“成分-靶点”“靶点-疾病”等网络图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TGS2)、白细胞介素-1β(IL-1β)、雌激素受体1(ESR1)、蛋白激酶B1(AKT1)、肿瘤蛋白P53(TP53)为藤茶黄酮类成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蛋白。结论:藤茶黄酮类成分协同发挥药理作用,体现出藤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能对肿瘤、神经精神类疾病、肝损伤、代谢类疾病有干预作用。同时发现藤茶对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作用研究较少,值得深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3.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一门集成了植物系统学、植物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在指导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信息学研究方法兴起,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技术手段。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学方法与传统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融合,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对近年来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各类信息学方法在药用植物亲缘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对药用植物亲缘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4.
Amyloid-beta (Aβ) has a pivotal 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o investigate Aβ neurotoxicity, we used an in vitro model that involves Aβ25–35-induced cell death in the nerve growth factor-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PC12 cells. Aβ25–35 (20 μM) treatment for 24 h caused apoptotic cell death, as evidenced by significant cell viability reduction, LDH release, phosphatidylserine externalizati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isruption, cytochrome c release, caspase-3 activation, PARP cleavage, and DNA fragmentation in PC12 cells. Aβ25–35 treatment led to autophagic cell death, as evidenced by augmented GFP-LC3 puncta, conversion of LC3-I to LC3-II, and increased LC3-II/LC3-I ratio. Aβ25–35 treatment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s evidenced by intracellular ROS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malondialdehyde, protein carbonyl, and 8-OHdG. Phytoestrogen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protective against Aβ-induced neurotoxicity and regarded as relatively safe targets for AD drug development. Gypenoside XVII (GP-17) is a novel phytoestrogen isolated from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or Panax notoginseng. Pretreatment with GP-17 (10 μM) for 12 h increased 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 reporter activity, activated PI3K/Akt pathways, inhibited GSK-3β, induced Nrf2 nuclear translocation, augmented antioxidant responsive element enhancer activity, upregulated heme oxygenase 1 (HO-1)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and provided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Aβ25–35-induced neurotoxicity, including oxidative stress, apoptosis, and autophagic cell death. In conclusion, GP-17 conferred protection against Aβ25–35-induced neurotoxicity through estrogen receptor-dependent activation of PI3K/Akt pathways, inactivation of GSK-3β and activation of Nrf2/ARE/HO-1 pathways. This finding might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for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hytoestrogens or gypenosides.  相似文献   
105.
沙棘的研究开发评述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作物之一,生物多样性广泛,资源蕴藏量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起,沙棘作为我国保健品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得到广泛地开发利用,该方面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沙棘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态保护的先锋树种仍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仅对沙棘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研究及产品开发做一评述,对沙棘研究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进行研究前景展望,促进沙棘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高我国沙棘综合开发效益,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恩  张晓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92-1994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于7-8月在丹参植株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对丹参产量、有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壮根灵可使分根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多效唑可使种苗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壮根灵和多效唑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二者可以极显著的降低丹参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续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大孔树脂、反相硅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7个环烯醚萜苷和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钱苷(1)、獐牙菜苷(2)、6'-O-β-D-apiofuranosyl-sweroside(3)、续断苷H(4)、续断苷F(5)、续断苷E(6)、triplostoside A(7)、(7R,8S,7'R,8'S)-5-methoxy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8)、(7R,8S,7'R,8'S)-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9)、acanthoside D(10)、(7R,8S,7'R,8'S)-frax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1)、(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2)、(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其中化合物8、9、11、12、13为首次从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8.
109.
胖大海是我国重要的进口南药之一,是梧桐科苹婆属植物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的种子,具有清热润肺、利咽、清肠通便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胖大海具有抗炎、通便、镇痛抑菌、免疫调节等作用,对治疗慢性咽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关于胖大海的开发与应用也很广泛。对胖大海的本草考证、基原植物、国内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0.
降香为豆科黄檀属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之功效。现代化学及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主要药理作用为防治心血管疾病。从传统提取分离鉴定和在线鉴别角度,对降香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降香药效作用的深入研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