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地震致骨折的伤情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宇  孙涛  王鹏建  向建华  张茂昌  李永 《中国骨伤》2008,21(10):742-743
目的:分析地震致骨折伤员的伤情,总结救治经验,探讨战时前线医疗救治模式.方法:在对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的骨折伤员现场救治中,采集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伤情,观察手术伤员的临床疗效.验证军地医疗机构联合救治模式的合理性.结果:①收治住院骨折伤员236例,四肢骨折占81.3%,多发骨折占11.4%,开放性骨折占10.6%.②手术伤员55例,术后功能明显改善者达65.5%,无术后感染及截肢病例.③辅以心理疏导,患者均能配合临床治疗,术后短期内功能恢复程度与平时骨折伤员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本次地震危害大,伤员量大、病情较重,以四肢骨折为主,救治过程中应重视全身情况.②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合作,进行联合救治,应该视为一种全新的卫勤实践与理念,具有一定优越性.③心理疏导为伤员术后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手感法比较颈椎弓根入口(EP)周缘及颈椎弓根四壁皮质强度。方法:采用2具新鲜下颈椎的20侧(C3~7)椎弓根,通过改良Abumi法暴露EP,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沿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证实EP四周及椎弓根四壁完整后,手持探针分别按压EP四周骨皮质,以感觉其强度差别。而后将探针插入椎弓根孔道内,向四壁撬拨,感受四壁皮质骨的强度差别。然后行CT扫描及肉眼观察证实手感是否正确。结果:EP处与LCP相移行的PCT最先穿破,施加更大压力后其它三壁仍保持完好;椎弓根外壁最先裂开移位,施加更大撬拨力后,其余三壁仍保持完好。CT扫描和肉眼观察均证实手感正确。结论:EP外侧的PCT菲薄,力学强度小,寻找EP时应以ACL为参照。椎弓根行径上LCP菲薄,力学强度小,椎弓根髓腔钻孔时,应以MCP为参照。  相似文献   
23.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根钉置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新鲜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下颈椎的60侧椎弓根。在下关节突下缘的外1/4处咬除后方骨皮质,形成大小约5mm开口;刮勺内倾50°刮除开口内侧松质骨达椎板前皮质,转向外探明椎弓根入口,用直径3mm探针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钻孔。DR拍片、CT扫描观察钉道准确性。结果:DR片可满意观察钉道矢状面。CT示54侧钉道完全在髓腔内(90%),3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胀开,2侧外皮质胀破并移位,1侧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结论:入口内壁探测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F—1在1%和10%血清浓度下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剂量、时间与作用效果的关系。结果:在1%血清条件下,IGF—1的作用不显著,TGF—B1具有促增殖作用。在10%血清条件下,TGF—B1和IGF—1均能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TGF—B1的作用强于IGF—1。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结论:TGF—B1和IGF—1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入髓核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联合应用促进增殖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FGF)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lromal stem cells,MSCs)生长及分化的量效作用,为其在骨组织上程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免MSCs,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及9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10^-8、10^-7、10^-6mol/L地塞米松;终浓度为50、200、500ngng/ml FGF;终浓度为50、500、1000ng/ml rhBMP-2培养。于4、7d终止培养并测定细胞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mol/L地塞米松显著抑制细胞蛋白合成(P〈0.05),而10^-8、10^-7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10^-6,10^-7mol/L地塞米松刺激MSCs高度表达ALP(P〈0.05)。rhFGF各浓度组显著促进细胞蛋白合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ALP活性抑制。rhBMP-2符浓度组对细胞蛋白合成九明显影响;50ng/ml rhBMP2不影响MSCs的ALP活性;当浓度增至500ng/ml与1000ng/ml时,ALP活性显苦增加(P〈0.05)。结论10^-7mol/L地塞米松及500、1000ng/ml rhBMP-2在不影响MSCs增殖的前提下,适当浓度能显著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回顾性分析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检测结果和分型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随访7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55—74岁,平均62.4岁。将术前检测SEP的波形分为5型:Ⅰ型为正常SEP,Ⅱa型为单独幅值异常,Ⅱb型为单独潜伏期异常,Ⅲ型为幅值和潜伏期同时异常,Ⅳ型为SEP消失。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和计算康复率,统计分析SEP与临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EPⅠ型18例,Ⅱa型16例,Ⅱb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SEP与术前JO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X^2=53.9,P〈0.05)。比较术后2年随访时的康复率发现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Ⅱb型和Ⅳ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检验,P〈0.05)。结论SEP分型为临床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脊髓的受损程度和评估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压痛的影响。方法:1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入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疗法干预,共3周。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月随访时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压痛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压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与治疗前(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压痛评分的差值比较,针刀组小于电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局部压痛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且远期效果稳定,与传统电针治疗相比,针刀松解法的效果更佳,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何勍  阮狄克  王德利  张超  侯黎升  丁宇 《中国骨伤》2007,20(11):779-780
微创技术的应用是外科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腰椎后路椎间盘镜(MED)系统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正逐步成为一种常规术式。我科应用该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现就手术适应证、术后早期康复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9.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处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四壁及入口毗邻结构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临床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8例新鲜颈椎进行DR摄片和螺旋CT扫描重建。在AutoCAD软件中测量CT图像显示的椎弓根四壁及入口处毗邻结构(包括上关节突前壁(ACS)、椎板前壁(ACL)、下关节突前壁(ACI)和横突孔后壁(PCT))的皮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斜位DR片示颈椎椎弓根内壁(MCP)、上壁(SCP)、下壁(ICP)皮质较厚,而外壁(LCP)菲薄。统计学分析发现同一颈椎的MCP、SCP、ICP、ACL、ACS和ACI之间的厚度无差别,LCP和PCT皮质菲薄,明显薄于前6项指标。MCP、SCP、ICP、ACS和PCT在C3-7间的厚度无差别,PCTc明显小于其它4项指标。结论:同一颈椎PCT和LCP明显薄于其它各项指标,提示PCT和LCP抵抗外力强度最小,MCP、SCP、ICP和ACS在C3-7间厚度无差别,提示其在不同颈椎间抵抗外力可能一致。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时应该避免靠近PCT和L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