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3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61.
62.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s)增殖及Slu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培养第3代的细胞进行鉴定。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1处理前后Slug的表达情况。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MSC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CD29、CD44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低浓度TGF-β1对BM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却抑制BMMSCs的增殖。TGF-β1处理24 h,Slug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一定浓度的TGF-β1可以促进BMMSCs的增殖,而且引起Slug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63.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锻炼情况等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确定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356例髋部患者中32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缺乏规律日照、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差、缺乏适当运动锻炼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9.0%,积极控制体重、规律日照、防治基础疾病,规律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可降低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4.
Li SL  Lu Y  Chen DF  Wang M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18-521
目的 研究内固定表面聚消旋乳酸(PDLLA)结合庆大霉素涂层的体外特性,包括涂层的定量、机械稳定性、无菌性和药物释放特性.方法 应用电子半微量天平和扫描电镜测定涂层的质量与厚度.通过髓腔内的插拔试验确定涂层的机械稳定性.用细菌培养的方法确定涂层过程是否无菌.最后将涂层克氏针浸泡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应用称重法测定涂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量损失及用ELISA法测定溶液中释放出的抗生素浓度.结果 涂层的平均重量为(7.2±0.9)mg,涂层的厚度为(13.5±1.7)μm.插拔试验测定涂层的重量损失为(3.5±1.3)%,扫描电镜证明插拔试验后,内固定表面的涂层都是完整、规则的.所有样本在经过血培养及胰蛋白酶培养后均未发现细菌生长.在6周时涂层的重量减少约6.4%.在最初的4 h内庆大霉素呈爆发性释放,之后缓慢而稳定地释放,并且释放可以至少持续6周.结论 内固定表面的PDLLA结合庆大霉素的抗生素涂层具备手术操作所需要的机械稳定性和无菌性.  相似文献   
65.
重视胫骨和腓骨骨折的规范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军强  王满宜 《中国骨伤》2009,22(11):803-804
胫、腓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长骨骨折,在正常人群中,平均每10万人中每年有26例发生胫骨干骨折(男性:41例/100,000/年,女性:12例/100,000/年);胫、腓骨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20%,平均年龄为37岁,呈双峰分布,青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发生率较高[1]。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制框架式计算机辅助胫骨带锁髓内钉远端锁定手术导航系统,观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规律及效果。方法系统由计算机(普通PC机)、自动机械臂导航框架、小腿固定托、定位器械(定位弓、定位套筒、定位手术刀柄)组成。自行研发的导航软件可完成手术所需要的X线图像的注册、定位工具的遥操作实时导航。临床应用于21例闭合胫、腓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的远端锁定操作(42个锁孔)。患者平均年龄31岁。记录远端锁孔图像注册、“C”型臂X线机对位和两幅X线图像的获取并传输至电脑所需要的时间,计算机辅助钻孔的时间,获取两幅X线图像的时间。结果42个锁孔,除1孔第一次锁定失败外(2.38%),其余均一次成功,其中9例钻头触及锁定孔道(21.95%),但未损毁髓内钉及钻头,无副损伤。每对远端锁孔锁定所需X线透视平均时间为(2.23±0.31)s。结论系统设计合理、简单,导航工具不影响现有手术空间,符合医生的操作习惯,易于术者掌握、维护,设备消毒方便。导航定位精度高,可作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中精确立体定位的技术平台,锁定过程中只需要两幅计算机校准的X线影像,术中X线照射时间显著减少。系统研发成本较低,适用于各厂家、各型号的髓内钉,具有通用性,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67.
骨-髌腱-骨自体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使用骨-髌腱-骨自体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ACL)术后1年内重建物生物力学性能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在39只成年犬单侧后肢行骨-髌腱-骨自体移植重建ACL手术。术后分别在4、8、12、26和52周时处死动物,对正常对照侧ACL和手术侧重建物在屈膝90°行拉力试验直到完全断裂,记录断裂位置,计算横断面积、强度、刚度和应力,观察关节内和隧道内韧带转化过程及隧道内骨块-隧道壁、髌腱-隧道壁和骨块-髌腱三个界面的组织学愈合过程。结果术后隧道内骨块-隧道壁界面4周时愈合;髌腱-隧道壁界面52周时有Sharpey样纤维跨过,出现潮线,软骨细胞有成行排列的趋势;术后骨块-髌腱界面未钙化的纤维软骨层消失,52周时仍未重现;韧带在关节内和隧道内部分的转化过程相似,其结构均于26周时与正常ACL相似。生物力学试验显示所有重建物均在韧带部断裂。52周时,移植髌腱的强度、刚度和应力分别为对照侧的38%、58%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隧道内的骨-骨界面术后4周时愈合,早于骨-腱界面;骨-腱界面52周时表现为间接止点,界面出现成行排列趋势的软骨细胞,界面的愈合过程仍在继续。结论用挤压螺钉固定的重建物在手术4周以后,力学薄弱处始终位于韧带本身,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不必担心固定止点的力学性能。挤压螺钉固定的止点不仅在术后即刻稳定,而且在止点愈合、韧带化过程中仍然保持力学性能可靠。术后1年时虽然韧带在组织学上与正常ACL相似,但力学性能显著低于正常,在剧烈活动时患者需配带支具等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8.
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1998年6月~2004年8月,采用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Ⅰ~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39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22~60岁。术前疼痛时间2~12个月,平均6、5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5d,3个月和6个月行双髋关节功能、常规X线片、ECT、CT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74个月,平均31.4个月。17例临床症状缓解明显,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8分升至术后91.6分。18例X线片显示髋关节形态基本保持完好,无明显坏死进展。ECT、CT和MRI检查均见植骨成骨征象。有2例4髋于1年半后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另有3例4髋症状有所加重,但未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结论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损伤小,术后关节功能2~4周即可恢复或超过术前水平,临床症状改善。其短期疗效肯定,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手术切口长7.8~10.5cm,平均8.8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o~54^o,平均41.6^o,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o-50^o范围内。结论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相似文献   
70.
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硬及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应用带金属垫圈的Swanson可屈曲铰链式趾关节假体实施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手术共30例47趾,男11例16趾,女19例31趾;年龄33 ̄77岁,平均62.5岁;双侧15例31趾。类风湿性关节炎7趾,!僵硬5趾,!外翻畸形伴严重骨性关节炎21趾,第二跖骨头坏死6趾,跖趾关节陈旧性脱位6趾,!外翻术后2趾。第一跖趾关节33趾,第二跖趾关节11趾,第三跖趾关节2趾,第四跖趾关节1趾。2例患者(4趾),第一、二跖骨间角为19° ̄20°,平均为19.5°,同时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Biofix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另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趾),同时行第二至五跖骨头切除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系统,对疼痛、功能、客观体征进行评分。结果29例(46趾)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 ̄36个月,平均26.5个月。Maryland评分术前为55 ̄82分,平均72分;术后为67 ̄96分,平均91分。优41趾(89.13%),良2趾(4.35%),可2趾(4.35%),差1趾(2.17%),手术优良率为93.48%。术后发生伤口延迟愈合2趾,假体脱位1趾,反应性滑膜炎1趾。除假体脱位1趾采用手术取出假体外,其余3趾均保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跖趾关节陈旧性脱位、!僵硬及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较好,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