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3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GIS的四川茂县儿童结核病疫情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川茂县儿童结核病发病率的空间地理分布模式及规律,为儿童结核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结核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海拔和人均年收入分布与儿童结核病发病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671,P=0.021和r=0.703,P=0.032);儿童结核病发病率高发区分布以雅都乡、曲谷乡、维城乡、洼底乡为中心,且随着与该地区的距离的加大,发病率逐渐降低. [结论] 四川茂县儿童结核病发病率呈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ypoxis Hemerocallidea(AP)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①40只雄性SD大鼠,10只作为正常组,30只高脂喂养1月,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造模,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AP组,分组灌胃5周。取骨骼肌组织包埋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情况;②使用100 mmol·L-1葡萄糖诱导建立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设为模型组;另加AP含药血清设置处理组;对照组为正常细胞。检测各组葡萄糖消耗量,细胞增殖情况,检测SOD、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AP能上调DM大鼠骨骼肌组织p-AMPKα蛋白量(P<0.01),增加骨骼肌AS160的磷酸化水平(P<0.01),上调GLUT4表达(P<0.01);②与正常组比较,高糖造成了C2C12骨骼肌细胞活性下降,葡萄糖消耗量减低(P<0.05),SOD降低(P<0.01),MDA增加(P<0.01),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降低(P<0.01)。干预48 h后,AP含药血清组C2C12骨骼肌细胞SOD均显著增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提高了AMPKα、AS160的磷酸化水平(P<0.01),增加GLUT4蛋白表达(P<0.01)。结论:诱导AMPKα、AS160磷酸化促进GLUT4表达可能是AP改善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黄调胃汤、PPI三联疗法及两者联合疗法对脾气虚兼湿热气滞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3种不同疗法分别治疗脾气虚兼湿热气滞型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观察中医症候总积分、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疗效、Hp根除率及综合疗效等。结果:四黄调胃汤与PPI三联疗法联合能够改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提高溃疡的愈合率;Hp根除率比单纯四黄调胃汤和单纯PPI三联疗法均有提高;3种疗法对胃炎治疗效果均非常明显;四黄调胃汤与PPI疗法联合及单纯四黄调胃汤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单纯PPI三联}四黄调胃汤与:PPI三联疗法联合,对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四黄调胃汤和单纯PPI三联疗法。结论:四黄调胃汤及PPI三联结合其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14.
临床路径的成功实施在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保证临床路径管理的顺利实施,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路径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与优化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数据保障。从数据特征角度阐述了基于结构化电子病历的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的可行性,为临床路径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提供了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二氢睾酮(DHT)诱导的雄激素性秃发(AG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HT造模组、丹参酮组及非那雄胺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余24只大鼠应用皮下注射5 mg/kg·d DHT的方法建立AGA大鼠模型。DHT造模组大鼠不予干预;丹参酮组大鼠予0.24 g/kg·d丹参酮进行灌胃干预,灌胃从造模的第二天开始,连续给药60 d;非那雄胺组大鼠予0.12 mg/kg·d非那雄胺进行灌胃干预,时间与丹参酮组一致。观察大鼠毛发的形态学改变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的雌二醇(E2)、睾酮(T)、DHT、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DHT造模组大鼠背部毛发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稀疏,部分毛发脱落,血清TNF-α、TGF-β1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酮组大鼠与DHT造模组大鼠相比,背部毛发分布整齐,毛发较为浓密;丹参酮组大鼠的血清雌二醇浓度较二氢睾酮造模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DHT浓度较DHT造模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酮组大鼠组织αFGF的浓度显著高于DHT造模组大鼠(P<0.05)。结论:丹参酮治疗AGA模型大鼠有效,其治疗AGA的机制与调节组织和循环的激素代谢水平及细胞因子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回阳生肌膏水、醇提取物对人慢性皮肤溃疡创缘成纤维细胞(uHFB)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c-fos、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uHFB;alarmar blue摄入法检测回阳生肌膏水、醇提取物对uHFB的增殖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二者对c-fos、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回阳生肌膏醇、水提取物分别在0.027~0.213 mg/L和0.15~1.2 mg/L浓度范围内对uHFB有促增殖作用(P<0.05或P<0.01);醇提物组c-fos蛋白在2 h达峰值,水提物组c-fos蛋白在1-3 h内持续增加至醇提物组2 h时水平;水、醇提物组c-myc蛋白在2-3 h内均增加,但醇提物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水提物组.结论:回阳生肌膏可能通过上调核转录因子表达正向调控修复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隐结构法提取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要素及其对应症状。方法用统一制定的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症状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预处理,用隐结构法分析数据,并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对获得的隐结构模型进行诠释。结果寻常型银屑病隐结构模型中共计有43个隐变量和111个隐类,经结合专业知识诠释,初步获取寻常型银屑病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分、肝、肾、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血瘀、血虚、血燥、阳虚、气虚、阴虚、湿、火(热)。结论通过隐结构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前瞻性无监督数据发现,隐结构法的模型构建与中医理论有相似之处,且比有监督的数据分析有更好的客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症候诊断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学在校教职工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更有效地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5月17-31日对北京丰台区2所中学共112名在校教职工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知识调查,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8条结核病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87.61% (785/896),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麻黄中麻黄碱含量与其产地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方法:在新疆14个不同地区采集麻黄药材和土壤样品,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考察产地的生态环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各生长地的麻黄药材中麻黄碱含量差异很大。新疆东部与中南部地区麻黄药材中麻黄碱的含量高于新疆北部与最南部地区。结论:与麻黄中麻黄碱含量相关的因素有生长地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和土壤的pH值等,其中土壤的pH值为重要因素。碱性土壤比酸性土壤更有利于麻黄碱的积累。另外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气候因子(年日照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具有增生能力强、复发率高等特点。轻者影响皮肤美观,重者引起疼痛瘙痒,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众多,如手术、放射线、激光、压力、硅胶、冷冻、药物治疗等。为方便临床医师更好把握瘢痕疙瘩治疗的新动态、新方向,本文将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