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1.
目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采集京津地区9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并将中医诊断复合证型拆分为寒凝、火热、气滞、痰浊、痰热、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水饮11个证候要素,分析冠心病不同亚型及合并不同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最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81.4%),其次为气虚(56.8%)、痰浊(48.5%)、阴虚(25.1%)。冠心病各亚型及冠心病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之间证候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气阴两虚、痰热较其他病种常见,心律失常患者阳虚、痰热比例较高,心功能不全患者以阳虚、痰浊、水饮为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气虚、痰浊较多,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属阴虚者较多。结论冠心病不同亚型或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不同特点,为中医辨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的应激(CUMS)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MI,结扎法)模型,成活后施加28d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的应激(交替随机刺激包括:冰水游泳,热刺激,禁食,禁水,夹尾,昼夜颠倒,水平晃动,频闪灯照射,随机配对饲养等)后,采血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进行统计学析因分析。结果:析因分析表明,MI与否对大鼠NO的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而施加CUMS与否,对NO含量的升高有显著影响(P0.01),且MI合并CUMS对NO含量升高的影响有交互作用(P0.01);无论是MI或CUMS,均可使hs-CRP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MI合并CUMS对hs-CRP含量升高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应激组相比P0.01,与MI组相比P0.01);无论是MI或CUMS,均对ET-1、IL-6含量无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CUMS可促使大鼠血中NO生成增加,且在合并MI时对NO生成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MI或CUMS均可引起hs-CRP显著升高,且二者结合后对hs-CRP升高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NO和hs-CRP的异常升高可能是心梗后抑郁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比较增龄与高血压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影响及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细胞培养的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VSMCs模型,其中增龄实验分5组:青年对照组(Yon组)、老龄组(Old组)、老龄+普罗布考组(Old+Pro组)、老龄+中药低剂量组(Old+Low组)和老龄+中药高剂量组(Old+High组);高血压实验分5组:Wistar-Kyoto对照组(WKY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组、SHR+缬沙坦组(SHR+Val组)、SHR+中药低剂量组(SHR+Low组)和SHR+中药高剂量组(SHR +High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Yon组比较,Old组VSMCs增殖水平和MMP-9表达升高,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ld组比较,Old+Pro组、Old+High组和 Old+Low组VSMCs增殖水平和MMP-9表达明显降低,PPAR-γ mRNA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Old+Pro组和Old+Low组PPAR-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与WKY组比较,SHR组VSMCs增殖水平和MMP-9表达明显升高,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与SHR组比较,SHR+Val组、SHR +High组和SHR+Low组VSMCs增殖水平和MMP-9表达明显降低,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 增龄和高血压均可造成大鼠主动脉VSMCs过度增殖及相关细胞活性因子的表达改变,中药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能够降低其增殖水平,减少负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降低增龄和高血压对VSMCs的损害,延缓血管细胞的老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治法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5周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ip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从第11周,西药吡咯列酮1.35 mg·kg-1·d-1中药干预分别给予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中药Ⅰ方:11.61 g·kg-1 ·d-1)、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中药Ⅱ方:8.46 g·kg-1 ·d-1)、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方(中药Ⅲ方:6.30 g·kg-1·d-1)ig治疗2周.第12周末,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200 s-1,5 s-1)、血浆黏度;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 ET-1).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吡咯列酮组大鼠血浆比黏度显著降低(P<0.05);中药Ⅰ方、中药Ⅲ方大鼠高切、低切下的全血比黏度与血浆比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用药各组对红细胞压积(HCT)均无明显影响;吡咯列酮组和中药干预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3种不同治法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流变异常有改善作用,并存在有差异性,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治疗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血运重建治疗和抗血小板、调脂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预后,但近晚期血栓形成、无/慢复流和支架内再狭窄等仍是严重影响预后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中西医优势互补,进一步改善预后,仍是中医临床面临的一个挑战。史大卓教授在结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明辨AMI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在传统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注重"毒"邪致病这一病机特点,临证灵活应用益气、活血、化毒、生肌、通腑等法,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领域的资助项目情况和研究趋势。方法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198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领域资助的项目,基于项目名称提取主题词,构建可视化网络并对纳入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以主题词出现的年度为依据构建时间叠加网络。结果血瘀证与活血化瘀领域自1988年起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至2021年共资助888项,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是主要资助类别,依托单位前3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97项)、广州中医药大学(5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48项),纳入项目共包含414个主题词,共出现6165频次,频次前3位的主题词为化瘀(411次)、信号转导通路(292次)、血瘀(287次),血瘀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活血化瘀法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肝纤维化、子宫内膜异位症、痴呆、股骨头坏死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病种,肠道微生态、circ RNA、外泌体、代谢重编程、铁死亡、纤维化、nc RNA、NLRP3炎症小体、线粒体为该领域近5年的研究热点。结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方向稳定,NSFC在该领域资助项目的研究紧跟学术前沿,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人类健康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中药成分复杂,与心血管治疗药合用过程中可能会与之产生相互影响,进而引发中西药相互作用(herb-drug interaction,HDI)。HDI信息能够为中西药合用在心血管病的临床施治中提供合理依据,有效避免因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临床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有关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与西药相比十分匮乏,尚未有心血管疾病有关HDI研究内容系统报道。该文首先简介了引发HDI的机制,然后针对心血管病常用药物类型总结和归纳了现有HDI的研究进展,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应用、监管以及研究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展望。通过梳理以期促进对临床用药中HDI问题的关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西药联用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图表与证据图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系统梳理与概括性评价,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纳入中医药治疗CAS临床RCTs,对临床研究的年度发表趋势、治疗方案、结局指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篇临床RCTs,发文量自2005年后呈波动式上升,研究样本量多集中在60~100例,中医药治疗CAS干预措施多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为主,研究结局指标关注较多的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结局指标。结论 中医药治疗CAS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但RCTs普遍质量不高,未来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病证方药相应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证方药作为医疗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存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临床诊疗的目的在于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方证、病证相关命题的基础上,展开病证方药相应理论的探讨,认为它涵盖了病证关系、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专方专药等内容。病证方药相应真实反映了临床诊疗过程,拓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强调了对整体的重视,对临床疗效、诊疗规律的研究均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脉造影所示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活血中药芎芍胶囊治疗)和安慰剂对照组,疗程6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各进行1次血瘀证计分评价,术后6个月进行冠脉造影随访。对血瘀证及其兼证与术前冠脉造影所见病变类型及复杂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冠脉造影随访再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冠脉造影资料完整患者334例,308例(91.9%)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147例进行了冠脉造影随访。血瘀证计分与术前冠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最重狭窄程度和病变计分均明显相关(P〈0.01),且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增加,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狭窄及复杂程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在兼症中,阳虚辨证与病变复杂程度和冠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痰浊辨证与病变钙化与否有一定相关性。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差值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时血瘀证计分总分与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冠脉造影所示再狭窄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种兼证有无及各兼证之间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瘀证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阳虚者病变较重;血瘀程度轻重是再狭窄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合并兼证类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