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90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48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35篇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脑出血90 d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5月,连续入组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的发病24 h之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于发病72 h内进行MRI检查,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信息。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与DWI异常可能的相关因素,并分析DWI异常与90 d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共有93例自发性脑出血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11例出现DWI异常,弥散异常发生率为11.8%。DWI异常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多数无临床症状(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DWI异常相关的因素包括:微出血病灶数目[优势比(odds ratio,OR)1.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7;P=0.04],脑叶出血(OR 5.84;95%CI 1.27~26.96;P=0.02)及发病72 h平均动脉压升高(OR 0.94;95%CI 0.88~0.99;P=0.04)。脑出血后急性期DWI弥散异常的发生和患者短期(90 d)预后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74)。
结论 脑出血后急性期微出血病灶数目、脑叶出血,发病72 h平均动脉压升高与脑出血后急性DWI异常的发生相关,急性期弥散异常的发生和脑出血患者90 d临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NIHSS评分)进行分组,将各亚组之间以及与17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07±10.23μmol/L比7.40±3.48μmol/L,t=16.86,P<0.001);轻、中、重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6.76±6.37、20.41±6.01、24.48±6.29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但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3.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对不对称静止性震颤患者进行脑多巴胺转运体代谢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筛选出不对称静止性震颤患者40例,每例受试者均进行脑~(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 F-苯基)托烷(~(11)C-β-CFT)PET。根据PET结果 ,分为2组,无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缺失的分子影像学证据(SWEDD)组6例,非SWEDD组34例。比较2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不对称静止性震颤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代谢的特点。结果 SWEDD组双侧纹状体对脑多巴胺转运体对比剂~(11)C-β-CFT摄取对称完整。非SWEDD组11例表现为纹状体对~(11)C-β-CFT不对称性摄取下降,23例表现为纹状体对~(11)Cβ-CFT对称性摄取下降。SWEDD组患者平均病程明显高于非SWEDD组[(9.42±11.40)年vs(3.64±2.70)年,P<0.05]。结论不对称静止性震颤患者的脑多巴胺转运体代谢存在异质性,部分患者扫描为SWEDD。进行脑多巴胺转运体分子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SWEDD和帕金森病患者。  相似文献   
54.
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其预期寿命也明显延长.年龄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老年人卒中风险极高.高血压是高龄老年人最常见的可干预卒中危险因素.近20年来,抗高血压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结果逐一公布,其中一些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高龄老年人的血压管理提供了切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低血清前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背景:在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4周,近年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运动能改善心功能储备,增加运动耐量,增加心肌血液灌注,减少心肌缺血,并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入院天数、平均住院花费、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两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率影响。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分析。单位:北京天坛医院。对象:选择2002-08/2003-10在北京天坛医院循环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年龄≤70岁,病情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35%,不合并严重的高血压、严重的肺部疾病、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方法:将入选病例按患者意愿分成两组(n=40):①早期康复组:常规药物治疗。绝对卧床休息24h;第2天床头抬高30°左右,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第3~5天床上坐起,3次/d;第6~7天床边站立,3次/d;第8~9天床边活动四肢关节,在室内慢走;第10~14天练习步行。在进行康复运动出现心绞痛发作、严重心律失常或呼吸困难登症状时,应暂停运动或将运动强度返回前一阶段水平。②绝对卧床组:绝对卧床,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观察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的平均花费,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两年内心肌梗死的再发率。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和随访进入结果分析。①早期康复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花费较绝对卧床组少(17.1d比24.5d;9021.23元比12383.45元;P<0.05)。②Barthel指数:治疗前两组无差异,出院前早期康复组显著高于绝对卧床组(81.43±13.57,70.68±11.48,P<0.05)。③早期康复组和绝对卧床组分别有6,7例发生心律失常。④追踪观察两年,早期康复组心肌梗死的再发率(5%,2/40)明显低于绝对卧床组(22%,9/40)。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花费,降低再发率。  相似文献   
58.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59.
失语症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半球的器质性损伤 ,引起对语言的感知辨认、理解接收、组织运用及表达等功能在1个或多个方面的失调。其病态语言过程 ,是临床评估失语症类型、预后 ,制定康复计划的基础。1失语症恢复的理论根据失语症的恢复是个动态过程。恢复的原因可能与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消失、损伤后神经递质活动性的重建、周围血液的再灌注、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快速重组、远隔功能抑制的解除、正常皮层低代谢的恢复等因素有关[1] 。失语症恢复的理论依据为脑的可塑性理论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神经元死亡虽不能再生 ,但其周围的神经组织可…  相似文献   
60.
脑卒中1年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影响脑卒中后1年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因素及其对卒中后生存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对39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1年随访,完成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问卷调查、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以评估生存质量及身体残障状况。结果:只有301例患者在卒中后1年进行了随访,虽然既往病史、卒中类型、年龄对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P>0.05)。卒中程度严重、卒中并发症能显著地降低生存质量(P<0.01);女性、无伴侣、自费、文化素质低也会导致生存质量下降(P<0.05)。结论:卒中严重程度和卒中并发症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性别、付费方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既往病史、卒中类型可作为影响生存质量较弱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