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和单胺类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NE)在癫痫发作过程中对心脏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动态检测电惊厥大鼠癫痫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NPY和NE变化 ,并同时记录相应各个时段心电图。选 2 0只SD大鼠用电惊厥仪致痫动物。NPY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NE采用高效液相 -电化学法测定。用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大鼠癫痫发作时血浆NPY和NE均有明显升高 (与惊厥前比较P <0 .0 1) ,而且这种状态持续约 1h以上。大鼠癫痫发作时ECG表现为以窄QRS复合波为特征的窦性心动过速。这种改变在惊厥发作停止后仍持续约 3min。部分大鼠ECG还出现一过性心脏停搏、ST段下降、T波倒置、Q -T延长等异常改变。电镜观察证实癫痫发作可引起心脏损害。结论 癫痫发作可导致心脏结构性的损害或心律失常的发生。NPY和NE的升高在癫痫发作致心脏的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癫患者癫发作时心率和心电图(ECG)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癫中心进行录像脑电/心电(VEEG/ECG)监测时有癫发作的患者46例,对其癫发作时的EEG、ECG及其行为学进行分析。结果:在共106次发作中,97次(91.5%)癫发作时心率加快,发作时心率平均增加58.6次/min,癫发作时心率最快达182次/min。19例(41.3%)患者在38次(35.8%)的癫发作时伴有ECG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心脏停搏、ST段降低、ST段抬高、T波倒置。全身性发作、颞叶癫以及在睡眠中发作三个因素对癫发作时的心率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癫患者发作时心率和ECG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癫患者突然意外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43.
徐平  谢鹏  邹德智  左联 《贵州医药》2003,27(3):268-270
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simplexvirus ,HSV)是一种人类常见病毒 ,正常人大约 90 %呈血清学HSVl阳性 ,表明曾感染过病毒 ,这与尸检时 85 %~ 90 %人的三叉神经节存在潜伏的HSVl基因组相一致[1] 。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simplexen cephalitis ,HSE)是人类最常见的散发性脑炎 ,其实际发病率尚不清楚 ,估计在 1/ 10万 /年[1] 。近年来用套式聚和酶链反应 (nestedPCR)在 93例HSE病人中可检测到HSVl和HSV2DNA分别为 82例和 6例[2 ] 。神经系统H…  相似文献   
44.
慢性酒精中毒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雷显泽  胡泳涛  邹德智 《贵州医药》2003,27(11):973-975
~~慢性酒精中毒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63003@徐平 $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63003@雷显泽 $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63003@胡泳涛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400016@邹德智~~~~~~~~  相似文献   
45.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颅内压、血压及脑灌注压的正确处理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急性期这三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近来关于颅内压、血压的观点,指出监护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有创及无创监测颅压的各种方法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脑梗塞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MRI检查使用GEsignlaHighspeed MR/i1.5T超导MRI仪和probe2000多体素^1H—MRS软件包。获取的资料为梗塞区及其镜像区的氮-乙酰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的检测值。脑梗塞患者3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ESSS)和Bathel指数(BI)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Lac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NAA’与ESSS和BI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NAA’、Lac均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的MRS分析对脑梗塞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氧化损伤及修复情况,与健康者进行比较,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A氧化损伤水平的变化以及DNA氧化损伤水平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于发病3 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进行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的检测,于病程18~21 d抽血2 mL再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选取医院门诊体检人群中与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10 mL空腹静脉血中,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DNA,将DNA酶解,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检测8-OhdG;3 mL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SE;2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8-OhdG和NSE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90.13%±2.22%,彗尾DNA百分比为60.71%±4.18%。较恢复期患者的细胞彗星率60.89%±2.98%、彗尾DNA百分比39.20%±3.61%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急性期患者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血液中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6.4%±1.61%,彗尾DNA百分比3.37%±0.63%,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DNA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定量研究颈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形成速度及杏仁核放电的影响。方法 用频率 16 Hz,波宽1.0 ms,串长 10 s,串隔 7min,强度 3.0 m A的恒流脉冲电刺激 18只大鼠的左颈迷走神经 ,同时用强度 0 .4m A的恒流脉冲电诱发刺激大鼠的杏仁核。以 18只仅刺激杏仁核的大鼠作对照 ,观察其癫痫行为及杏仁核放电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 16 / 18只大鼠被点燃 ,对照组有 17/ 18只点燃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比之于对照组 ,实验组点燃所需杏仁核平均刺激次数及杏仁核平均后放电阈值均显著增高 (P<0 .0 5) ,但杏仁核平均后放电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虽最终难以阻断大鼠点燃的发生 ,但可减缓大鼠点燃发生速度 ,提高杏仁核后放电阈值。其抗痫效应可能主要与提高全脑抑制水平 ,抑制痫性放电扩布有关 ,而对痫灶本身放电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治的6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总结.结果 应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与小剂量奋乃静治疗痊愈28例,好转19例,进步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0%.结论 癫痫性精神障碍应早期明确诊断,治疗应在抗癫痫治疗基础上,根据精神障碍的特点选用不同抗精神药物.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启动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保护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的影响,探讨PPARγ介导炎性机制在FNS对溶栓预后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FNS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FNS组预先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1h,电刺激完成后即刻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对照组不予电刺激小脑顶核,仅制备MCAO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3、6、9、12、15 h溶栓;溶栓后72 h予以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梗死边缘半暗带组织行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PPARγ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结果FNS组能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PARγ表达水平随溶栓再灌注时间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表达高峰可能在梗死后9h前后,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均提示3、6、9、15 h FNS组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 h和15 h FNS组脑梗死边缘区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S对脑梗死大鼠有保护作用,并可适当延长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该作用可能与PPARγ介导的炎性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