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目的调查某高原地区后勤部队军人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措施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对2011年11月驻扎青海某高原地区的后勤部队共3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正向情绪、认知功能、社会健康总分及其社会支持分项外,高原军人SRHMS量表各维度、子量表的均分和总均分均低于一般人群(均P<0.01);在生理健康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兵龄、入伍前居住地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部别、年龄、婚姻状况、兵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社会健康方面,不同性别、兵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理健康得分与兵龄有相关性(P<0.05),社会健康得分与性别、文化、部别有相关性(均P<0.05),其余各项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高原地区后勤部队军人健康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多数项目仍低于一般人群;男性军人、已婚军人、年龄≥30岁的军人、兵龄≥10年的军人应视为重点保健对象;建议高原军队领导应重视健康管理和建立规范的军人健康自测系统,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回顾分析114例AL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AL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1%;凝血5项均正常的患者亦可能合并轻度出血;异常的凝血指标数量越多,出血程度越重;PT及D-D对其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凝血异常发生率与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存在相关性(χ2=4.184,OR=1.021,P﹤0.05),与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细胞遗传学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起病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D-D值显著相关(r=0.3,P﹤0.01)。结论:AL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异常的凝血指标越多,则出血程度越重,其中PT及D-D对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起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与凝血指标异常(尤其是D-D)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老年、高白细胞数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与凝血异常无关;通过对PT、APTT、TT、FIB、D-D的监测,为临床判断及防治出血事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D-氨基半乳糖(D-GalN)和脂多糖(LPS)致急性肝衰竭模型,确定合理造模剂量,以期使造模更加符合研究需要.方法 选取3个可能影响造模成功率的指标为实验因素:D-GalN剂量、LPS剂量、稀释倍数,每个实验因素选取4个水平,利用L16 (45)正交表安排试验,以小鼠24 h病死率为考察指标.观察小鼠血清ALT、肝组织学改变,肝脏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造模效果.结果 优化后理想造模给药方案为D-GalN 350 mg/kg联合LPS 30 μg/kg,混合后稀释3倍,腹腔注射.造模后6h可出现典型肝衰竭表现.结论 优化了D-GalN/LPS致小鼠ALF模型,使其更符合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64.
摘要:目的: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性能并初步调查其参考区间。 方法: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与比浊法检测100例心内科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对比。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544例体检健康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初步建立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率的参考区间。 结果: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变异系数(CV)<4.0%,偏移<4.0%,在(40~800)×109/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5 3),携带污染率<1.5%,符合CLSI相关文件要求;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分别为(67.58±15.14)%、(41.28±15.45)%,相关系数(r)=0.62(P<0.05)。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电阻抗法)的参考区间为49.66%~86.62%。 结论: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性能良好,初步建立了其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住的已行TTF-1检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TTF-1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67例晚期肺鳞癌和腺癌患者中TTF-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1表达阳性的总生存和TTF-1表达阴性的总生存(中位生存时间27.5月vs29.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结论TTF-1可用于肺鳞癌及肺腺癌的鉴别诊断;TTF-1表达可能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急诊绿色通道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左主干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观察指标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并筛选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22例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均为右优势型。死亡组患者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及术后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0~2级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85.71%)和1例(6.67%),5例(71.43%)和4例(26.67%);均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话随访存活患者,其中20d后死于再次心肌梗死患者1例(4.54%),3个月后再次住院行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例(4.54%),分别于术后第4个月、第4年因左主干支架内再狭窄行介入治疗患者2例(9.09%),于术后第6年死于肺癌患者1例(4.54%),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10例(45.4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术后血流TIMI 0~2级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右冠侧支循环是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P<0.05)。结论 入院时发生心源性休克,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术后血流TIMI 0~2级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改良衰弱指数(mFI-5)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患者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6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mFI-5评分变量及术后并发症信息,构建mFI-5。根据mFI-5评分分为衰弱组(mFI-5≥2分)与非衰弱组(mFI-5<2分)。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谵妄、脑卒中、肺炎、深静脉血栓及肺不张。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衰弱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 衰弱组190例(29.73%),非衰弱组449例(70.27%)。2组患者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及麻醉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衰弱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肺炎病史、非独立功能状态、2型糖尿病史、术前30d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史以及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史五个方面的发生情况均明显高于非衰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例(14.21%)和9例(2.00%),132例(69.47%)和43例(9.58%),92例(48.42%)和23例(5.12%),2例(1.05%)和0(0.00),176例(92.63%)和177例(39.42%);均P<0.001]。衰弱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例(49.47%)和20例(4.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非衰弱组倍12.23倍(OR=12.23,95%CI 6.51~23.9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是术后谵妄(OR=10.32,95%CI 5.63~23.79;P=0.022)、脑卒中(OR=12.24,95%CI 5.09~69.01;P<0.001)、肺部感染(OR=5.88,95%CI 2.31~23.91;P<0.001)和DVT(OR=27.61,95%CI 3.02~78.24;P=0.03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FI-5是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有效评估工具,mFI-5≥2分可作为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12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自身抗体谱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0年解放军三零二医院收治的12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临床及病理分期分为肝硬化期70例和非肝硬化期5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和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采用免疫印记法(EUROLINE)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M2,AMA-M2)、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抗体(anti-promyelocytic leukemia,anti-PML)、抗核点型靶抗原蛋白100 000(anti-sp100 antibodies,anti-sp100)、抗核孔复合物210 000跨膜糖蛋白(an-ti-gp210 antibodies,anti-gp210)、抗重组M2融合蛋白抗体(anti-BCOADC-E2 PDC-E2 OGDC-E2 antibodies,anti-BPO)、抗52 000核颗粒蛋白(anti-Ro-52 antibody,anti-52KD)。结果:ANA、AMA、AMA-M2、anti-PML、anti-sp100和anti-52KD阳性率,肝硬化期分别49%、47%、51%、54%、31%和49%,非肝硬化期分别为38%、37%、51%、60%、30%和5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nti-gp210阳性率:肝硬化期27%,非肝硬化期1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gp210阳性的PBC患者较anti-gp210阴性的PBC患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偏低,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Mayo评分偏高,发展为肝衰竭概率大。结论:AMA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ANA阳性有助于AMA阴性患者的诊断;anti-gp210出现在PBC病程后期,anti-gp210阳性的PBC患者有更严重的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根据CTA结果,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n=626),其余为对照组(n=79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626/1421)。两组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1.337。95%CI1.039~1.721,P=0.024)、收缩压(OR=1.014,95%CI1.009~1.020,P=0.000)、三酰甘油(OR:1.190,95%CI1.055~1.341,P:0.005)、心肌梗死病史(OR=1.463,95%CI1.088~1.966,P=0.012)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