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5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1089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2.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3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或钛网、钛板固定融合术,其中5例于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6个月~6年,平均3年4个月,分析其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临床功能评价:优175例(47.94%)、良129例(35.34%)、可44例(12.05%)、差17例(4.66%).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效果较好,手术时机、病变程度及手术技术等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本文报道对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压迫或骨折脱位后引起瘫痪的患者施行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详细地阐述了手术方法和操作中注意事项.并根据35例的临床实践,对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4.
Hangman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 XS  Jia LS  Cao SF  Ye XJ  Ni B  Chen DY  Zhou XH  Xiao JR  Yuan W  T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12-715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的病理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1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患者,均进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术,其中18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分析其损伤类型、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13感染等并发症,新鲜骨折的枢椎脱位和C2-3成角得到良好恢复,术后6个月C2-3植骨以及枢椎椎弓骨折都获得骨性融合。随访8个月至4年,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绝大部分术前症状消失。结论Hangman骨折并不限定于枢椎椎弓根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5.
人工麝香对退变颈椎间盘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实验选用15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为颈椎间盘退变组、颈椎间盘退变加人工麝香饲养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切除动物颈棘上及棘间韧带和分离颈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了兔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在术后8月时,杀死动物.取动物颈椎间盘组织,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技术测定其中IgG及IgM含量。结果:退变颈椎间盘中IgG含量明显升高;人工麝香具有显著降低退变颈椎间盘中IgG的作用,IgM与颈椎间盘退变无关。  相似文献   
86.
脊髓损伤等各种原因损害了从膀胱到中枢的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均可导致患者尿意的缺失。由于日前尚无确切的措施能使患者的尿意得以恢复,因此患者往往是被建议采用定时的方法来排空膀胱,如间歇性清洁导尿、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法排尿等。显然,这种定时排尿法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有时还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排尿间隔时间过短,排尿次数过多,则容易出现泌尿系感染、骶神经刺激电极损耗过多、骶神经损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7.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危害更大,椎体不稳、塌陷、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常较早被发现,严重时会发生高位瘫痪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出现上述症状或具备高椎体塌陷风险的颈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肿瘤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C3~7椎体及附件转移性肿瘤主要行全椎节切除+前路钛网、钢板、骨水泥及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有别于寰枢椎转移性肿瘤行全椎节切除+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因而此处只针对在2000年1月~2006年6月间收治并行全椎节切除与重建术的25例C3~7椎体及附件转移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8.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手术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为下腰椎不稳的32例患者进行后正中入路下的椎管狭窄减压手术,椎弓根螺钉植入并行椎间隙撑开,双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以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松质骨以及椎板切除物,最后植入双条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压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较常规手术无显著差别.28例获得手术后的3个月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大部恢复,行走距离增加最为明显.椎间高度术前2.8~6.7mm,平均高度4.2mm,术后椎间高度11.8~14.3mm,平均12.6mm.在3个月随访时平均高度为10.8~13.2mm,平均11.6mm.椎间孔3个月后较术前增加6mm.27例显示椎间隙的活动度小于2°,椎体与植骨块交界处无透亮区.1例植骨块吸收,但症状改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刺激,最终缓解.结论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满足充分减压,即刻的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骨性融合治疗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9.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84年4月间用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15例因创伤或感染所致小腿及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19~60岁。病程3月~13年,平均3年7个月。骨不连6例,慢性骨髓炎合并窦道9例(2例伴骨不连,1例伴大块骨  相似文献   
90.
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33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2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7例;20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13例未行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18.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结论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临床相对少见,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和分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能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