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施俊 《医学综述》2011,17(21):3288-3291
大鼠没有呕吐反射,但研究表明在催吐刺激下大鼠具有呕吐动物相似的神经递质改变和脑内局部区域兴奋。以异食癖和条件性厌食行为作为呕吐行为的替代,大鼠被用于多种具有催吐效应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和镇吐药物止吐效能的观察,其中不仅包括塞来昔布等西药,也包括多种中药单药、止吐复方、复方制剂与中药单药提取物,如单药连翘、小半夏汤、黄芩提取物等。  相似文献   
62.
Shi J  Wei PK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66-1069
魏品康教授提出胃癌从痰论治的理论体系,以消痰散结作为治疗胃癌的根本大法。由于胃癌不同阶段症状存在差异,魏品康教授根据不同兼证创立消痰散结八法,即消痰和胃法、消痰导滞法、消痰解毒法、消痰解郁法、消痰通络法、消痰祛瘀法、消痰利水法、消痰软坚法,起到病证结合、标本同治的作用,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3.
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内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内pH值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姜半夏乙醇提取物(终浓度分别为1、0.5、0.25、0.125mg/mL)处理SGC7901细胞后,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3-(4,5-di 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使用2,7-双(2-羧基乙基)-5(6)-羧基荧光素四(丙酰甲酯)(2,7-bis-(2-carboxyethyl)-5-carboxyfluorescein-acetoxymethyl,BCECF-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pH值,pH计测定胞外培养基的pH值;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药物干预细胞72h后细胞钠氢交换蛋白1(Na+/H+exchangerisoform1,NHE1)和空泡质子转运ATP酶(vacuolar-H+-ATPase,V-ATPase)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内pH值,提高细胞外培养基pH值。0.5mg/mL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可下调SGC7901细胞V-ATPase和NHE1mRNA的表达。结论: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具有降低SGC7901细胞内pH值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V-ATPase和NHE1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调查5·12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观察中药白龙解郁颗粒对PTSD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震后参与救援的9 672名军人进行调查,诊断为PTSD的救援军人307名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与中国军人常模进行各因子分比较;分为中药组(203名)及安慰剂组(82名),分别给予白龙解郁颗粒及安慰剂治疗,2周后再次用SCL-90量表评估,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救援军人的PTSD发生率为3.2%(307/9 672);PTSD阳性的救援军人其躯体化因子分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偏执因子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白龙解郁颗粒治疗后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及偏执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心理应激应予以重视;白龙解郁颗粒能改善PTSD引起的躯体障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视听教材《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医学视听教材,现从分镜头稿本编写、拍摄、编辑制作、配音等几个方面探讨该教材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66.
葛根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恶性行为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血管形成的影响以及葛根素对EM肿瘤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模型、基因芯片等方法,了解EM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观察葛根素对EM血管生成、肿瘤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结果:葛根素可明显抑制种植内膜组织囊泡及周边血管形成,其血管FE/性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增殖期EM在位内膜组织较之正常在位内膜组织、EM异位内膜组织较之EM在位内膜组织,在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黏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方面有明显不同。100μmol/L葛根素可明显上调EM在位基质细胞凋亡基因BAD、BAX、CASP8、CASP9和TNFRSF6表达,并增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DKN1B、CDKN2A及IFNA1、IFNB1基因表达;减少癌基因FOS、CHEK2、SRC和黏附侵袭基因ITGB5、MMP9及生长、转录因子基因PDGFA、NFKBIA表达。结论:葛根素能够抑制异位灶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异位灶的血液供应;通过调整EM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并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改变EM内膜细胞类似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  相似文献   
67.
肿瘤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疾病进展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全球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肿瘤恶病质。在肿瘤患者的死因中,有22%与恶病质直接相关,如恶病质产生的呼吸肌损耗而致的呼吸衰竭或心肌损耗而致的心力衰竭等。恶病质的治疗一直是肿瘤治疗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中医药疗法在肿瘤治疗中能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用于恶病质的治疗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68.
魏品康教授为本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军队国家师承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注重病因论治,认为通过对病因的认识可以准确掌握疾病衍变规律,在治疗疑难病时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笔者有幸随诊-反复发热4年的患者,魏教授根据病因论治,收效甚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物中是否有可作为胃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法检测血浆24种氨基酸水平,比较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群、胃癌患者不同分期、胃癌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血浆中丙氨酸(Ala)、甘氨酸(Gly)、谷氨酸(Glu)等18种氨基酸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缬氨酸(Val)、精氨酸(Arg)、丝氨酸(Se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DMA)、犬尿氨酸(Kyn)、马尿酸(H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浆中的Arg水平高于Ⅰ~Ⅱ期胃癌患者,谷氨酰胺(Gln)、Glu、甲硫氨酸(Met)、苯丙氨酸(Phe)水平低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8例胃癌患者术后血浆中亮氨酸(Leu)、Arg、瓜氨酸(Cit)水平分别较术前下降,Gln、赖氨酸(Lys)、Glu、Phe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物如Gln、Arg在胃癌早期预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人胃癌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人胃癌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高转移模型.方法: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株,裸鼠皮下注射(2×106/L细胞悬液),成瘤后反复传代形成实体瘤,以第6代瘤源为组织材料,打开腹腔,通过"生物胶粘贴法"用OB医用生物胶将瘤块粘贴在裸鼠胃壁胃大弯血管分布稠密处;待荷瘤鼠出现衰竭体征濒临死亡时处死解剖检查.结果:术后3~4周左右,上腹可触及0.1~0.4 cm结节,5~6周时逐渐增大.8~10周时肿块明显增大,局部包块透壁可见,直径约1.0~1.9 cm.此后动物极度消瘦,部分动物腹水形成,活动受限,逐渐衰竭,濒临死亡.解剖见原位肿瘤成瘤率100%,病理学检查胃周淋巴结转移率100%,肝脏转移率72.7%,部分动物腹膜、胰腺转移.结论:人胃癌完整组织块通过"生物胶粘贴法"原位种植于裸鼠胃壁,能较好地重现胃癌的临床转移过程,为人类胃癌生长、转移机制及抗转移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