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端粒酶表达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2.
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其产生的机制、应用前景。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干细胞可塑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虽然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还未被最终证实,但是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现象可能存在,而且提出四种可能的机制。结论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这将有助于组织修复的细胞获取和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选择。  相似文献   
93.
动态监测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构建及三维静态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构建及三维静态培养进行连续观测,从而确定适宜的体外培养时间。方法将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以2×107个/ml的细胞密度与可吸收性软骨支架材料在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再进行三维静态培养,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对于接种后4d、1、2、3和4周的培养物,分别进行荧光强度观察和细胞数量分析。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成功标记种子细胞;采用沉淀法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时,容易出现细胞在材料内分布不均匀的缺陷;连续培养复合体时其整体荧光强度会逐渐降低,单个复合体内的细胞数量在4d时为(1.90±0.12)×106,到第4周时降至(0.70±0.0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静态培养组织工程软骨在4~7d时其中的细胞数量最高,适时翻转培养物有助于稳定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4.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21):F0002-F0002
由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日至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稿件1438篇,参会代表千余名。总后勤部王谦副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李建华部长、科技训练局彭东平局长、第三军医大学王登高校长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本次会议始终坚持“姓军为兵,保障打赢;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思想,紧紧围绕骨科与创伤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我国著名战创伤专家王正国院士、人工关节与基础研究专家卢世璧院士、生物力学与人工关节专家戴魁戎院士、…  相似文献   
95.
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6.
我院自1976年6月至1990年12月共行腰椎间盘摘除术185例,优良率为95%, 1 临床资料 其中再次手术6例(占3.2%)。为提高疗效,就本院腰椎间盘再次手术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
骨外固定的力学特性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外固定(ExternalSkeletalFixation)是指在骨折近心与远心段经皮穿放钢针(钉),再用连杆及钢针(钉)固定夹把裸露在皮外的针端彼此连结起来,从而固定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固定骨折的这种特殊装置称为骨外固定器(ExternalSkel...  相似文献   
98.
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这要求医学生把握临床实践机会,认真学习,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逐渐积累临床经验[1]。作为基础课程学习到临床工作的过渡,骨科临床实习是为了帮助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熟悉临床工作,以达到能初步诊断及治疗的要求。本文就骨科实习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世界人口老龄化使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与骨质疏松相关椎体病变也越来越多,如: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退变、椎管狭窄和椎体滑脱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组织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小梁受损,同时骨脆性增加。在脊椎外科手术中,对于骨质条件较好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其解剖复位、短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100.
Lan X  Xu J  Liu X  Ge B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0):1176-1179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5月,采用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后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腰骶椎结核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8~65岁,平均48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下腰痛。病变节段:L4、5 3例,L5、S1 8例,L4~S1 5例。腰骶角18~32°,平均2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5~55 mm/1 h,平均25 mm/1 h。术后抗结核治疗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80 min;出血量300~600 mL,平均4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结核病灶无复发,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前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消失。X线片检查示,患者均于术后8~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16~31°,平均21°。结论经腹膜外前方入路暴露腰骶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病灶清除后行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可有效重建腰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