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于2017-05诊治1例锁骨内固定取出术导致臂丛神经损伤,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45岁,右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8个月骨性愈合,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内固定取出顺利。术后第2天患者一般情况好,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右锁骨区敷料见少许血性渗出;右肩关节内收、外展功能正常;右肘关节不能屈伸(屈肘肌力及肱三头肌力为0级),右腕关节不能伸直(伸腕肌力0级),呈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4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随访期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周);无内固定断裂、股骨头螺钉切割、退钉等并发症发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5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93%(38/41)。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的优点,是目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紫杉醇同步化疗增敏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耐受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9月~2003年12月37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进入紫杉醇化疗增敏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17例)及单独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组(20例)。紫杉醇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均行紫杉醇化疗(每周给30mg/m^2),加3DCRT同步治疗。放射治疗剂量为70~74Gy。结果:37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紫杉醇化疗增敏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肺原发灶完全缓解(CR)占11.8%,部分缓解(PR)占70.6%,无变化和进展(NC PD)占17.6%,有效率(CR PR)为82.4%。单独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肺原发灶完全缓解(CR)占5%,部分缓解(PR)占60%,无变化和进展(NC PD)占35%,有效率(CR PR)为65%。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单独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患者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和2~3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8.8%(10/17)和40%(8/20),23.5%(4/17)和15%(3/20),41.2%(7/17)和10%(2/20)。中位随访期为24个月(5~31个月)。结论:紫杉醇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较好,毒性也有所增加,但能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入院前心电图采集和电话通知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入急诊室至球囊扩张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的影响.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3组:无入院前心电图(无心电图)组、有入院前心电图(有心电图)组和依据入院前心电图进行电话通知(电话通知)组.主要分析指标为D2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为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 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402例,其中无心电图组137例(34.1%),有心电图组176例(43.8%),电话通知组89例(22.1%).3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心电图组比较,有心电图组和电话通知组患者D2B时间缩短,3组分别为113 min、96 min和86 min(均P<0.01).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4例(2.9%)、4例(2.3%)和3例(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入院前心电图采集和早期电话通知能缩短STEMI患者D2B时间,使更多的患者D2B时间<90 min.入院前与医院建立电话联系可缩短再灌注时间.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半月板撕裂:膝关节内半月型纤维软骨破裂,撕裂原因主要是由于膝半屈或全屈位下的扭转力所造成。半月板分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且固定,外侧半月板较小,实验主要研究外侧半月板撕裂对力学机制的影响。 动态有限元分析:将人体正常完整步态周期作为边界条件施加在膝关节半月板模型中,观察在完整步态周期下半月板以及胫骨软骨的应力变化趋势及所受应力值大小。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膝关节半月板的生物力学分析十分广泛,但大多集中于对膝关节屈曲运动状态下的研究,针对完整步态周期下膝关节半月板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还不完善。 目的:通过对比外侧半月板撕裂模型与健康半月板模型,了解完整步态周期下半月板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机制。 方法:以健康成年人膝关节CT扫描数据为基础,建立包括胫-股骨、半月板、关节软骨在内的健康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在健康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撕裂模型,探究在完整步态周期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撕裂的生物力学机制,并与健康膝模型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模型完整步态周期内的胫骨软骨瞬时应力变化趋势一致,但半月板撕裂模型中胫骨软骨在每一个瞬时受到的应力值均大于健康半月板模型,半月板撕裂模型与健康模型中胫骨软骨所受最大应力值分别为30,20.5 MPa;②两种模型完整步态周期内的半月板瞬时应力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撕裂模型中完整步态周期内半月板受到的应力均大于健康模型,半月板撕裂模型与健康模型中半月板所受最大应力值分别为69.8,41.3 MPa;③在步态周期的前60%,半月板撕裂模型中的胫骨软骨最大应力分布远大于健康模型,且随着步态周期的增长,接触范围逐渐向软骨外部边缘蔓延;在步态周期的60%以后,作用在胫骨软骨上的应力较小,最大应力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小;④两种模型中健康内侧半月板应力分布基本一致,而撕裂的外侧半月板最大应力分布范围较健康内侧半月板广,在裂纹周围出现了较严重应力集中现象,且随着步态周期的进行,应力集中区域逐渐向裂纹靠近半月板前角处偏移;⑤结果表明半月板是人体膝关节中重要的承重部件,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到半月板损伤对人体膝关节的危害。 ORCID: 0000-0002-2155-0058(吴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乳癌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腋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在保乳手术决策中的价值。结果:本组患者100例得到随访,失访4例,随访率96.4%;随访时间1~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其中1例于手术后26个月发现原发性子宫内膜癌,49个月后死亡;1例12个月后同侧腋窝复发改行改良根治术;1例发现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放疗;1例发现对侧原发性乳房癌行根治性手术(原保乳侧为导管浸润癌,对侧再发为导管内癌);1例患乳再发纤维腺瘤而做局部切除术。结论:保乳手术将逐渐成为I、II期乳腺癌患者的主流手术,甚至部分IIIA期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获得保乳机会,保乳手术的适应证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局部晚期和(或)复发性直肠癌热疗加放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热疗结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和 (或 )复发性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 ,并与单纯放疗的病人比较。方法 :分析本院 1998~ 2 0 0 2年收治的 83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中 5 1例给予单外疗 (单放组 ) ,予全盆腔放疗 ,用 8MV -X线 ,放疗剂量 (DT) 4 0~ 4 6Gy ,局部缩野DT2 0~ 2 6Gy ,总DT6 0~ 6 6Gy ,均为常规分割。 32例予外放疗结合射频热疗 (热放组 ) ,放疗方法及剂量同单纯放疗组。热疗设备选用ZRL -Ⅰ型射频热疗机。 2例为腔内热疗 ,其余均为腹部透热 ,提升肿块局部温度达 4 1°~ 4 3℃ ,并维持 4 5~ 6 0分钟 ,热疗 2次 /周 ,每个疗程 6次。结果 :(1)症状的改变 :对有疼痛症状者采用自身对比法 ,热放组共 2 3例 ,疼痛缓解率 91.3%。单放组 4 0例伴有疼痛 ,症状缓解率 6 7.5 % (P <0 .0 5 )。热放组 18例便血 ,缓解率88.9% ,单放组 31例 ,缓解率 6 1.3% (P <0 .0 5 )。 (2 )瘤体的变化情况 :以治疗结束 1个月后的腹盆腔CT检查结果为准 ,热放组有效率为 6 2 .5 % (2 0 / 32 )。单放组有效率 4 3.1% (2 2 / 5 1)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3)生存率 :热放组 1年生存率为87.5 % ,单放组为 84 .3%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4 )急性不良反应 :热放组肠道放射反应 18例 (5 6 .3% )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ponents of retrieved materials from the culprit les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patients by manual aspiratio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Visible retrieved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fixed in formalin and processed for paraffin embedding, sectioned and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The retrieved materials were microscopically divided into erythrocyte-rich thrombi, platelet/fibrin-rich thrombi, combined thrombi (similar proportions of erythrocytes and platelet/fibrin component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aterials and edematous components. Based on pathological findings, thrombus materials were classified into fresh (< 1 d), lytic (1-5 d), frash/lytic and organized thrombi(>5 d) after form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plaque positive and plaque negative groups.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data were also obtained for analyzing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surrogates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cluding myocardial blush grade (MBG), enzymatic estimated infarction size (peak CK and CK-MB levels),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hich were assessed 16 h after procedure. Results Visib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49 patients by manual catheter aspiration (thrombus components in 46 patient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only in 3 patients). Frequency of erythrocyte-rich thrombi, platelet/fibrin-rich thrombi and combined thrombi were 41.3% (19/46), 30.4% (14/46) and 28.2% (13/46),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fresh, lyric, fresh/lytic and organized thrombi were 47. 8% (22/46), 32. 6% (15/46), 10.9% (5/46) and 8.7% (4/46), respectively. Plaqu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57.1% (28/49) patients, including ruptured plaque accompanied by thrombus formation [8.2% (4/49)], fibrous plaque [6.1% (3/ 49)] and thickened intima [2.0% (1/49)].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laque positive (n=28) and plaque negative (n=21) groups. Ratios of MBG 3 were higher in plaque positive group than in plaque negative group [82.1% (23/28) vs. 52. 4% ( 11/21 ), P=0.025]. Peak CK and CK-MB levels were lower in the former than in the later [(1705±1647)U/L vs. (2629±2013)U/L, P=0. 042; (146± 136) μg/L vs. (258±215) μg/L, P=0.016;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LVEF were higher in plaque positive group than in plaque negative group (0.59±0. 10 vs. 0.52±0.08, P=0.012). Conclusion Manual catheter aspiration during primary PCI in STEMI patient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removing thrombus and plaque materials, and plaque debulking before stenting or pre-dilation and this procedure might probably improve myocardial reperfusion, limit infarction size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相似文献   
9.
θ�����з��Ƶ�̽�����ٴ�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于胃癌的最佳治疗手段还是以手术为主。早期胃癌手术的 5年生存率已达到 90 % [1] ,但多数病人在确诊时病期已较晚 ,对这些病人单纯的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仅2 0 %~ 30 % [2 ] 。有资料表明[3 ] ,胃癌穿透浆膜者 ,只要腹腔内找到癌细胞 ,不论施行D2 、D3 式手术 ,均在 2年内死亡 ,与姑息切除疗效一样。为提高这些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院自 1995年 10月至 1998年 1月对 2 9例胃癌进行术中放射治疗。现作一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我院自 1995年 10月以来的 35例胃癌病人进行了术中放疗 ,其中 6例因剖腹探查发现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发病机制及 临床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CH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4例CHS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3~77岁。2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例行CAS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发生CHS症状时间 在术后1 h~3 d。症状为头痛3例,右侧肢体偏瘫1例,视物不清1例,意识障碍1例,头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脑实质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水肿1例。经降压、脱水等治 疗后,3例均恢复良好,1例死亡。 结论 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CHS是一种少见及严重的疾病,需提高认识,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