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延期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AP组)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组)治疗胫骨Ⅱ、Ⅲ型Pilon骨折共32例,其中AP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9~55岁,平均(37.4±13.3)岁;LCP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4.6±11.3)岁。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成角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0±1.7)个月。AP组与LCP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6.5±8.3)min和(58.3±3.4)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5±0.4)周和(15.7±0.2)周,正侧位成角之和分别为(6.6±0.5)°和(3.6±0.2)°,LCP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AP组(P〈0.05)。按照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LCP组踝关节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3方面均优于AP组(P〈0.05)。结论:延期微创经皮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效果尚可,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强度高、骨折愈合快、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60例,男81例,女79例;年龄65~83岁,平均73.9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级(ASA)属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80例。U组手术切皮前一次性注射乌司他丁1万U/kg,术后l、2、3d缓慢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000U/kg;C组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d、术毕及术后1、2、3d采血测定肝肾功能,包括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D二聚体水平,并于术后3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进行认知功能障碍(POCD)测试。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LT、AST、Scr、BUN和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与C组比较,U组术后ALT、AST、Scr、BUN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术后3d,C组有32例形成DVT(40%),22例发生POCD(27.5%),U组无DVT发生,仅3例发生POCD(3.7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能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改善高凝状态,降低DVT和POCD的发生,一定程度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9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女50例,男40例,平均年龄73.2岁(64~95岁);右髋骨折50例,左髋骨折40例。根据AO分型进行分类,A2.1型11例,A2.2型21例,A2.3型25例,A3.1型9例,A3.2型6例,A3.3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2d(2~20d),平均住院时间12.8d(7~24d)。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8min(23~110min),平均出血量150ml(100~500ml)。90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复位优69例,良14例,差7例,平均颈干角135.6°(126°~147°)。术后并发症:髋内翻2例,大转子顶点骨化性肌炎5例,螺钉切出1例,股骨近端疼痛7例,患肢短缩10例,平均短缩9.3mm(8~14mm)。术后Harris髋部评分平均(80.5±9.8)分,优26例,良37例,中18例,差9例。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椎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25.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术中并发症原因及对策。方法颈椎骨折脱位患者600例采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26~68岁,平均38.9岁。按Frankel分级11例为完全性颈髓损伤;25例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结果在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中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04枚,有70枚螺钉方向偏差,其中20枚螺钉初次置入后感觉松动,经校正后二次置入成功;17枚钉道钻孔后出血较多,其中1枚误入横突孔损伤椎动脉,经处理未引起严重后果;术中定位时有3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向上进入椎间隙14枚,偏下5枚,偏外8枚,偏内1枚,5枚因方向偏差反复钻孔致椎弓根骨折。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手术后1例患者原有神经症状加重,经过半年康复锻炼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颈椎弓根解剖变异较大,应强调颈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术前除应仔细掌握患者颈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特点外,术中还注意技术操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治疗,年龄在7~11岁之间并得到随访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68例,按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参照Flynn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定标准,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3种治疗方法对该骨折预后的影响。结果:168例患者中,闭复组13例、闭复内固定组67例、切复组88例。参照Flynn评定标准,在预后的比较上:闭复内固定组好于闭复组(P=0.015〈0.05,χ^2=5.923);切复组CR优于闭复组(P=0.0039〈0.05,χ^2=4.262);闭复内固定组与切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0.05,χ^2=0.354)。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在保证复位的前提下治疗上应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27.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29例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1~68 (43.50±6.62)岁;骨折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2例。29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距骨骨折、跟骨骨折等损伤。记录患者从受伤至闭合复位外固定时间、2次分期手术间隔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urwell-Charnley系统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0(15.43±5.31)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3.77±1.2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内固定激惹、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受伤至闭合复位跨踝关节固定时间1.22~7.34 h,2次分期手术间隔5~9 (5.98±2.11) d。术后12个月患侧踝关节AOFAS评分(90.10±...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腋后路治疗IdebergⅠa及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采用腋后路治疗的9例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骨折为闭合性骨折,依据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a型6例,Ⅱ型3例。分别于术后第6、12周及6、12个月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55~96分;DASH评分为3.33~33.33分。结论:腋后路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a、Ⅱ型肩胛盂骨折有效解决了前方入路显露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困难的问题,可避免肩胛下肌以及关节囊医源性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术(THA)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晚期(Ficat Ⅲ、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疗效.方法41例(55髋)行初次生物型全髋置换术患者(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5岁)分为两组,第1组为无系统性疾病组(包括创伤后和特发性的股骨头AVN),共17髋,第2组为有系统性疾病组(乙醇中毒、服用类固醇激素、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引起的股骨头AVN),共38髋.两组随访时间、体重、Ficat分期和所用的假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arris髋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连续的X线观察评估股骨侧假体的移位与稳定性.结果38例52髋获得随访,第1组平均随访时间(40.0±7.5)个月,第2组平均随访时间(38.0±6.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6.8±9.4)分,其中优30髋,良9髋,一般10髋,差3髋;第1组平均(91.6±8.9)分,第2组(84.4±10.1)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2.55±1.23)mm,第1组(1.75±1.43)mm,无一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翻修,第2组(2.63±1.11)mm,6例(8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的翻修,两组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特发性或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后效果好于由类固醇、乙醇、镰状红细胞贫血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后者应进行严密的监测,以便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