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后路寰椎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双侧寰椎后弓并单侧寰椎前弓骨折(后3/4 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6例,单侧寰椎前后弓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4例;横韧带完整7例,横韧带附着处骨折和撕脱(DickmanⅡ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结果:共置入螺钉20枚,其中1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1例术前进钉点处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侧块上;1例患者寰椎后弓进钉点处的高度小于4mm,无法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改为侧块螺钉固定;其余7例均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平均150ml。术中1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1例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一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未处理;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12~36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3~6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寰椎后路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是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较好方法,能保留枕颈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有关脊柱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螺钉固定方法的应用也从腰椎、颈椎向胸椎扩展。然而,由于胸椎部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别是对胸部脊柱畸形患者,其后方结构变异大或解剖定位不清,引起螺钉内固定效果出现差异。因此,结合患者个体的解剖结构差异,选择合适的螺钉固定方式,以取得最佳螺钉固定力学效果很必要。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 AAOJ)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后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32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行寰枢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与AAOJ内固定的相关指标,并观察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安全空间.结果 寰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L)为(21.5±3.7) mm,寰椎部件固定螺钉外倾角(d)为(12.9±4.8)°,寰椎部件固定螺钉下倾角(δ)为(3.0±1.2)°.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S)是(28.6±3.7) mm,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外倾角度(β)是(22.6±4.3)°,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下倾角度(θ)是(15.8±2.6)°.结论 固定人工寰齿关节寰枢椎部件的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受解剖结构之间有安全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54.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 452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3~55岁,平均46.4岁;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伴C6椎体血管瘤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回顾分析5例硬膜外血肿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在术后24 h内,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 h(2~7 h),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均行急诊手术处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1例患者在第1次血肿清除术后5h再次出现血肿压迫而行第2次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3.8个月(6~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硬膜外血肿复发.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 h内,特别是术后6~8 h,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早期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是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并可以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和范围,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必须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如果处理及时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本(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1%、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又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减少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1—2016-06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40例,通过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比较2组术后第1、3、5天Hb,以及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结果 40例术后均未出现硬膜外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观察组仅1例输血,对照组5例输血;观察组输血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天Hb均高于对照组,而且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可以减少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和术后失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的输血患者比例,但是不能减少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 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32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Ⅱ型23例,Ⅲ型9例。从受伤开始到手术治疗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未伤及椎动脉和脊髓。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在术后8个月随访时,患者骨折端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钉、移位等情况。寰齿前间距由术前7.5 mm缩小至术后2.8 mm(P〈0.05)。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由术前12.5±2.2改善至术后15.4±1.4(P〈0.05)。在末次随访中,3例患者Frankel分级从D级改善为E级。结论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C1,2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