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自制骨水泥塑形模具在股骨肿瘤大段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肢手术中应用自制骨水泥注入式管状骨塑形模具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制骨水泥注入式管状骨塑形模具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5例。取普通无菌塑料注射器3副,第1副裁取3/4管径作为管状模具主体,套入股骨缺损区;第2副裁取1/2管径并打一注入孔作为模具筒盖;骨水泥装入第3副针筒一次性加压注入管状模具。结果5例均获随访,时间18~54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积液、骨水泥毒性反应等情况发生;肢体全部恢复日常活动功能,均无骨水泥及髓内钉松动断裂,骨水泥假体表面有大量骨痂生长。按Enneking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良1例,可1例。肢体疼痛消失4例,疼痛减轻1例。小细胞性肺癌患者死亡1例,肿瘤病灶局部轻度复发1例。结论骨水泥塑形模具改进了骨水泥充填效果,塑形更好,更坚固,无需保留瘤壳,肿瘤局部复发率和感染率更低,成本低廉,制作简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复位倒插弹性钉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外科治疗的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行倒插钉技术治疗(观察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10(6.0±0.4)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0(7.0±0.5)岁。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对患儿的腕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12(11.40±0.4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4~13(11.50±0.39)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患者切口均无感染。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愈合情况以及恢复后的腕功能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克氏针撑开辅助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下段1/3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  相似文献   
23.
关节镜下3种方式修补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疗效及不同修补方法,不同肩袖损伤之间的区别。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方法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353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成3组,第1阶段(第1组)采用单排铆钉缝合(115例),男51例,女64例,平均年龄(57.46±9.08)岁;第2阶段(第2组)采用双排铆钉缝合(163例),男76例,女87例,平均年龄(56.93±9.92)岁;最后阶段(第3组)采用缝线桥式固定(75例),男3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5.90±9.15)岁。分别采用3种方式进行修补,其中巨大肩袖损伤29例,全部为单排缝合修复。术后外展枕保护6~8周,6周内进行被动肩关节活动,6~10周后开始主动上举锻炼,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UCLA、Constant-Murley及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0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UCLA评分术前10.71±2.45,术后32.07±3.16;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43.33±11.55,术后78.15±12.64;VAS术前5.81±1.27,术后0.52±0.7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UCLA、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7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6例对结果不满意。16例中3例为巨大肩袖手术,13例术前无关节僵硬;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抱怨为术后肌力弱,不能恢复劳动(11例)。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不同修补方法及不同的肩袖损伤之间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临床效果。术前无关节僵硬,过早活动,术前肩袖萎缩严重可能是术后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急性胸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罕见的损伤,占上肢损伤的1%~3%,闭合复位是其一线治疗方式。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本文现对胸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和临床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掌侧"T"形钢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尺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该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桡骨掌侧"T"形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48例尺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其中内固定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2~52岁,平均(38.4±1.5)岁;外固定支架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5~56岁,平均(40.5±2.3)岁。术后复查X线片,测量桡骨高度和掌倾角、尺偏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分别于术后6、12个月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方法评定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后测量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内固定组平均(8.82±0.55)mm,外固定支架组平均(8.25±0.36)mm;掌倾角:内固定组平均(9.23±0.86)°,外固定支架组平均(8.56±0.72)°;尺偏角:内固定组平均(19.66±1.38)°,外固定支架组平均(18.82±1.42)°。内固定组均优于外固定支架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内固定组中优16例,良7例,可5例,差2例;外固定支架组优4例,良2例,可8例,差4例;内固定组GW评分低于外固定支架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内固定组优17例,良7例,可5例,差1例;外固定组优5例,良9例,可2例,差2例;内固定组GW评分也低于外固定支架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相对于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短期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但是从远期疗效看,两种方法治疗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6.
横“8”字法原位缝合固定甲板修复指(趾)甲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端损伤造成的甲床及指甲撕脱较为常见,传统的处理方法大多是拔掉指甲,修补缝合裂伤的甲床后用无菌油纱包扎。经此处理新生长的指(趾)甲往往留有后遗症,如甲体粗糙、有纵脊、甲体与甲床附着不完全,严重影响了指(趾)甲的美观及愈后。目前有很多方法修复损伤的指甲,但效果欠佳,我院于2006年至2008年采用横“8”字法将指甲原位缝合固定技术用于伴有指甲撕脱的指端损伤患者中,疗效满意。这项技术简单、安全,初学者容易掌握,预后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1 患者,男性,8岁,学生.出生后即有左前左前臂旋转障碍,因作残疾鉴定需要来我院检查.患儿孕1产1、足月顺产,无外伤史,无家族史.2 体检 左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固定于旋前位,肘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双侧前臀长短无明显差异,其它四肢无畸形.X线:左尺桡骨近端骨性融合,骨小梁串通,骨皮质相连,连接处宽约30mm,尺骨鹰嘴发育正常,桡骨发育尚好,近端向后脱位.诊断:尺桡骨近端先天性骨连接.3 小儿尺桡骨先天性骨连接极为少见.病因:桡尺骨起源于同一中胚层组织所衍化出来的软骨枝,当软骨枝纵向分节发育过程终止或两骨近端的间隙中充满中胚层组织并发生骨化均可引起此畸形.Wilkie认为:此种畸形有两种类型:Ⅰ型:尺桡骨髓腔相连,桡骨近端变形并与尺骨连接,桡骨比尺骨长而粗大.Ⅱ型:桡骨基本正常,它的近端  相似文献   
28.
文章运用6S活动的常用方法,定期对护理质量、病区整体环境、护患满意度进行评估考核,探讨6S管理在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6S管理美化了病区环境,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护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将其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142例与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9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14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9.41%。具有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OR=2.685,P=0.003;高血压史:OR=3.958,P=0.001;糖尿病史:OR=2.957,P=0.001;LDL-C:OR=1.936,P<0.001)。结论: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早实施临床早期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