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观察花生四烯酸对大鼠红细胞的影响,构建隐性失血动物模型,并探讨隐性失血的病理机制。方法:将50只体重(200±20)g的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其中实验组从尾静脉分别给予0.5 ml浓度5、10、20、40 mmol/L的花生四烯酸稀释液,建立体内高花生四烯酸水平的动物模型,对照组予以等量的空白对照液。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24、48、72 h后采集眼静脉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含量变化情况。对发生隐性失血的实验组,进一步测量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的含量变化。结果 :当花生四烯酸的给药浓度为10 mmol/L时,实验组大鼠即出现隐性失血。在给药24 h后,各组大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均不同程度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SH-PX活力、TSOD活力、H_2O_2含量也均下降,实验组变化更显著。给药48 h后,对照组大鼠体内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实验组血红蛋白、红细胞、GSH-PX活力、T-SOD活力、H_2O_2含量持续下降,且实验组变化更显著。72 h后,实验组大鼠血液中各项指标平稳,且有不同程度回升。结论:血液中高浓度的花生四烯酸可诱导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急性损伤,导致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92.
骨肉瘤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由于骨组织硬度大、渗透性差和生理生化过程的特殊性,抗肿瘤药物在骨组织很难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选择增加药物剂量不仅提高了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也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带来心理及经济上的压力。实验研究发现了多种途径能使抗肿瘤药物通过自我导向或在外界环境诱导下选择性地与肿瘤组织结合,其中包括通过骨诱导剂(双膦酸盐类)偶联化疗药物、纳米药物载体封装化疗药物以及小分子核糖核酸结合化疗药物等方式。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抗肿瘤药物通过靶向给药系统治疗骨肉瘤的实验成果、理论机制及治疗方向作综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方法:应用Pubmed、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参考MRI以及结合临床查体等,治疗方法主要为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诊治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总结对骨科患者颈椎、胸部、髋关节、下肢等部位进行床边X线摄影的相关护理,强调通过托举、不抓、不捏、找空隙的原则,放置X线成像板严禁粗暴动作,避免造成患者2次损伤;通过辅助固定肢体,以达标准片要求;摄影中注意放射防护,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扭曲折叠;对于有严重感染的患者操作时需有无菌观念;摄影完毕再恢复原先的治疗体位、角度及牵引的重量.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通过对12例90岁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精心护理,探讨预防90岁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例90岁高龄患者从健康宣教、功能锻炼指导、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理疗等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结果 12例患者均无DVT发生。结论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生活护理、治疗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是有效的预防90岁高龄患者DVT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
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复位困难的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外侧半月板外侧缘,复位半月板后再复位平台外髁,对45例胫骨平台外髁塌陷分离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男27例,女18例;年龄15~76岁,平均3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14d,所有患者X线片提示胫骨平台外髁塌陷超过2mm或增宽大于5mm。术后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并通过观察患膝有无疼痛,关节活动度,有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面再塌陷并发症指标对疗效评估。结果: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31例,近解剖复位14例,钢板螺钉位置均满意。45例中42例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解除外固定后无骨折再移位,无术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均在10d左右骨折部疼痛消失,3周后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3个月后X线提示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据Rasmussen评分标准优37例,良7例,尚可1例。结论:外侧半月板及塌陷骨块嵌顿是导致胫骨平台外髁复位困难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6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81~97岁,平均86.3岁。按Evans分型法:Ⅲ型29例,Ⅳ型26例,Ⅴ型7例。研究分析系统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9例出院后通过门诊获得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33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9例,在院期间无死亡,院外死亡5例。手术局部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大腿痛3例,医源性骨折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髋关节脱位2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或神经血管损伤。结论: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适于80岁以上患者,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纠正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异常,保留小转子并重建股骨距对改善假体周围生物力学及减少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徐杨俊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0,23(7):562-565
随着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从许多动物的颅骨、骨髓基质、骨膜及骨外组织中成功培养出了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特性的细胞,研究表明培养出的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形成骨组织,联合支架的应用,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现就成骨细胞的来源、分化调控因子、复合移植及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
实体瘤微环境的特点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实体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共同作用的过程.肿瘤微脉管系统的生成及其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肿瘤生长、复发、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合理选择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能使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提高化疗和放疗的疗效,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0.
α2整合素抗体对人类骨肉瘤MG63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  卢翔  施鑫  吴苏稼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2):1252-1255,I0009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整合素的变化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之间有重要联系,文中进一步深入探讨α2整合素抗体对骨肉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为预防骨肉瘤细胞的转移和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细胞迁移实验、细胞侵袭实验观察骨肉瘤MG63细胞在整合素α2单克隆抗体作用下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迁移或侵袭的细胞通过结晶紫染色,100倍显微镜下计数. 结果:anti-α2阻断组细胞的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结论:α2整合素抗体在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过程中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