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 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 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 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 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 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肱骨近端骨折属肩关节周围骨折,也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上约占所有骨折的5%[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所大学的附属医院收集到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 338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315例,占13.5%。肱骨近端骨折在发病年龄上有两个高峰:一个是30岁左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 cm和(0.41±0.06) 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 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5.
1 病例简介 1.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18岁,因左肘部跌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d人院.查体:头颅五官端正无畸形,心、肺、肝、脾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左肘关节外侧略肿胀,内侧可见面积4.0 cm×5.0 cm的皮下瘀斑,左桡骨小头处压痛明显,左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左肘关节侧方应力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46.
平山病于1959年由日本学者Hirayama等[1]首次报道,以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常累及手腕和手指并以骨间肌、小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为著,主要见于亚裔青年男性[2]。Singh等[3]的研究发现,平山病患者以第一骨间背侧肌和小指展肌受累最为常见。发病年龄一般为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也有儿童及中年发病的报道[4]。平山病症状常为单侧,约10%的患者出现双侧对称受累,且临床症状较重[5]。超过95%的患者可自觉寒冷环境中力弱加重[6]。临床体征为C7~T1脊髓节段支配的前臂、手部肌肉进行性萎缩,手、前臂肌力减弱,但肱桡肌不受累,可勾勒出典型的掌侧及背侧前臂肌肉萎缩的斜行边界,较少伴有感觉异常或锥体束征[2,7],受累肌肉收缩时可出现收缩震颤。患者肌肉牵张反射正常,锥体束征阴性,不伴有排尿异常及颅神经麻痹。Holla等[8]报道了1例罕见的肩胛带肌受累病例,患者肌无力从双上肢远端逐渐发展至近端,出现无法穿衣、梳头等症状,查体可见翼状肩胛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胸大肌及前锯肌肌肉萎缩。平山病起病隐匿,与运动神经元病相似,但预后不同,提高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尤为重要。MRI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有助于平山病的诊断和评估。目前平山病的治疗根据病情决定:病程短、症状轻的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颈托);反之,则选择手术治疗。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平山病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平山病的诊治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危重病例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伤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数据库中诊为交通伤且病情初步判定为危重667例资料。结果:危重交通伤患者667例中,男477例,平均年龄35.8岁,女190例,平均年龄37.8岁。急救人员到场时已死亡195例(29.2%)。急救人员从接到来电至到达现场时间间隔11.4分钟,致伤部位最多为头部外伤470例(70.5%),碰撞类型最多的是非机动车与机动车315例(47.2%),受伤至报告时间最长的为交通伤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碰撞组年龄最大,碰撞类型、受伤部位对于患者是否已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的交通创伤具有致伤过程复杂、多发伤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可预防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减少或避免交通创伤,降低其危害,提高其救治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相对完整者2 984人,其中受伤2 942人,死亡42人,伤亡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于18~59岁之间。(2)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为1 883人;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事故死亡人数最多,为26人;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重、特大事故最多,为11起。(3)一个月中的交通事故呈现持续频发均匀分布的状态,8∶00~10∶00、14∶00~18∶00是一天中的事故高峰,死亡事故高峰多发生在2∶00~4∶00和18∶00~20∶00。(4)伤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头面伤,为921人,其次分别为多发伤761人,下肢伤541人。(5)事故原因中人为因素为主,其次为车辆因素。结论:司机违章驾驶、行人违章穿行车道等人为因素是导致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市民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事故高发时段和路段的交通管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60岁以下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随访资料中关节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3例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骨折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自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以及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因素进行术后随访调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非参数检验、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非参数检验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H=7.900,P=0.048),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亦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rs=0.206,P=0.048),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同样也是骨折类型(Garden分型,P=0.030)。结论:髋关节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是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建立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周围神经再生纤维放大、代偿效应模型,并作电生理分析.方法 8只恒河猴右侧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在胸大肌下缘下4 cm水平处切断,采用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近端为损伤的尺神经近端,远端为损伤的尺神经和肌皮神经远端.生物套管内径4 mm,长度10 mm,套接后神经断端的间距为2 mm.左侧为对照组.术前采集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正常传导速度作为正常对照,对修复模型于修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电生理学检查并进行电生理与组织学分析.结果 3个月时电生理测试显示:刺激电极在尺神经近端、远端的肱二头肌和小鱼际肌内分别记录到动作电位,由尺神经近端到肌皮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为(14.62±0.53)mm/s,远远低于肌皮神经对照组的(34.17±0.93)mm/s;由尺神经近端到尺神经远端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20.99±1.71)mm/s,低于尺神经对照组的(48.84±1.89)mm/s.3个月时功能学检查未见肘关节的屈曲活动,未见手指的分开、合拢动作.6个月时电生理测试显示:刺激电极在尺神经近端、远端的肱二头肌和小鱼际肌内分别记录到动作电位,由尺神经近端到肌皮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为(18.47±0.86)mm/s,远远低于肌皮神经对照组的(34.17±0.93)mm/s;由尺神经近端到尺神经远端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27.03±1.19)mm/s,低于尺神经对照组的(48.84±1.89)mm/s.6个月时功能学检查可见肘关节的轻微屈曲活动,手指的轻微分开、合拢动作.结论 恒河猴周围神经损伤后存在神经纤维的放大、代偿效应.损伤的尺神经近端在特定的动物模型内再生的神经纤维可以长入远端的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构成完整的神经传导通路并恢复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部分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peripheral nerve fiber enlargement and compensation in rhesus monkey and conduct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Right ulnar nerve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of 8 rhesus monkeys were cut at 4 cm below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nd repaired with small gap bridging by using a degradable and biocompatible conduit (inner diameter 4 mm,length 10 mm) that left 2 mm distance between nerve ends. At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conduit was the proximal ulnar nerve end,and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conduit both ulnar nerve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were sutured in. Before the surgery,baseline conduction velocities of both nerves were collected.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histological analyze were performed after 3 and 6 month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ults at 3 month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ction potential recorded at biceps and hypothenar muscles when the proximal ulnar nerve was stimulated. However,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proximal ulnar nerve and distal musculocutaneous nerve was (14.62±0.53)mm/s,which was much lower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34.17±0.93)mm/s. And th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proximal and distal ulnar nerve was (20.99±1.71)mm/s,which was less than 1/2 of the baseline (48.84±1.89)mm/s value. During the functional evaluation,there were no elbow flexion and finger separation and closing movement.Electrophysiologic evaluations at 6 monthsshowed conductive velocity of (18.47±0.86) mm/s and (27.03±1.19) mm/s for ulnar to musculocutaneous nerve and ulnar to ulnar nerve,respectively. Slight movement of the elbow and figure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fibers of rhesus monkey are enlargeable and have compensatory effect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regenerated nerve fibers from injured proximal ulnar nerve could integrate with distal ulnar nerve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and complete the pathway that could lead to partial functional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