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7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3篇
  2篇
中国医学   595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中乳腺癌和肺癌多为溶骨性骨转移,具有临床发病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为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缩短生存时间。然而,肿瘤细胞转移到骨微环境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新研究提示骨转移出现临床症状前,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之间存在相关调控的作用。本文从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的特异性、肿瘤细胞与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 CI:0.98-1.22,P<0.05)。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3.
"固本清源"理论的提出,是在"扶正祛邪"基础上的创新与提高,强调除固本能扶正外,清源亦能扶正,其内涵与意义更符合现代中医药辨治肿瘤病的特点,是治疗肿瘤病的重要延伸。固本即扶正培本,当分培补先后天;清源则为从源祛邪,内蕴邪祛正安之意,可分化痰、逐瘀、祛毒,两者殊途同归。明确"固本"与"清源"对机体邪正的复合影响,灵活地在肿瘤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治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对指导现代肿瘤病的规范化治疗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系统评价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检索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文献,收集相关术式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508例患者。椎弓根钉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植骨融合率(均P<0.01),但术后VAS评分不及其他术式(P<0.01),JOA评分效果相当(P=0.20)。结论:寰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术中指标评价上优于其他术式,术后疼痛评价不及其他术式,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相当。该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75.
杨道文教授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及小儿CARAS的临床特征,认为主要病机是风邪致病、正气亏虚和气机失调,其中强调风邪致病需注意外风与内风并重,正气亏虚主要表现在脾肺两脏。从治风、补虚、调气三方面组方化裁论治。治风时以辛散治外风,以镇敛治内风;补虚时注重肺脾两脏,且补脾之中兼顾运脾;调气时强调肺胃同降,以降为主,降中寓宣。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改良设计的三点弯曲骨折装置用于建立闭合性胫骨骨折兔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6月龄SPF级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0只,体质量2.5~3.0 kg,制备闭合性胫骨骨折兔模型,并于术后6周进行模型验证。预造模组5只,造模前未行临时外固定,后以改良设计三点弯曲骨折装置进行骨折;正式造模组35只,造模前行穿针及夹板外固定,后以改良设计三点弯曲骨折装置进行骨折。于术后2 h及4、6周行影像学、组织病理学评估骨折模型情况及愈合进程。结果:造模后2 h,预造模组呈不同程度的斜行骨折且断端明显移位;正式造模组除1只粉碎性骨折,2只弯曲蝶形骨折,2只未显示明显骨折线外,其余均呈简单横行及斜行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根据判定标准,模型成功率为85.71%。造模后4周,实验兔固定针及夹板位置良好,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线已模糊不清,骨折端周围可见大量连续骨痂生长,骨痂密度较高。造模后6周,镜下见骨折处大量粗大的新生骨小梁,边缘成骨细胞附着并见少量巨噬细胞,膜内成骨区域为编织骨阶段,骨折处髓腔已部分再通,骨痂处于吸收塑性阶段,可见大量破骨细胞。X线显示骨折线几乎消失,髓腔部分已通,周围见外骨痂减少,骨痂处于塑形期,骨皮质连续。提示骨折模型呈二期愈合。结论:改良三点弯曲骨折装置可建立稳定的闭合性胫骨骨折兔模型,且操作简便,符合骨折愈合相关基础研究对闭合性骨折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电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11月厦门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13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予针刺风池、率谷、头维、太阳,药物组予口服氟桂利嗪,分别治疗3个月,以每月偏头痛发作次数与基线比减少50%以上的患者比例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评价指标,在治疗第1、2、3、6个月观察两组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时,电针组有效率达69%,药物组为31%,在3个月时电针组有效率达82%,而药物组为5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1);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且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起效快、安全,总疗效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78.
混合痔是现代肛门直肠疾病谱中常见的疾病,本文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梳理,基于中医“下者举之”思想,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发现,融合中医传统术式“外剥内扎术”的优势,提出应用“高悬低切术”治疗混合痔,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以造血功能受损和骨髓形态学异常为特征的临床异质性疾病.基因组学研究表明,MDS通常是由一系列影响核心基因组的多步骤的体细胞遗传过程驱动的.通过定义,重现性的MDS驱动突变引发克隆优势.此外,暴露因素如经过细胞毒性化疗或有生殖系遗传倾向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临床结果.文章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对有关MDS基因和遗传学特征进行介绍,以期提高MDS的诊断水平及对治疗相关性MDS发病机制和生殖系遗传倾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隐丹参酮(CPT)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CPT干预后MCF7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实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内活性氧ROS;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微球体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微球体表面分子CD44与CD24;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CPT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增殖,24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9.24μmol/L。与未加药处理组相比,CPT处理组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并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结果表明,CPT对MCF7细胞的迁移与侵袭有显著抑制作用。此外,CPT降低了MCF7细胞来源微球体中CD24-/lowCD44+细胞群。Western blot结果证明,CPT能明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PI3K-p85、Akt、N-cadherin、Twist1、Sox2、Oct4、Nanog蛋白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