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31.
目的:观测国人膝内侧结构解剖学特点,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结构软组织平衡的松解策略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例固定及2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解剖观察内侧结构的组成及其位置与形态学特点.结果:膝关节内侧面支持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半膜肌复合体等结构,可分为3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深、浅两层,可分为前纵部和后斜部两部分.MCL前纵部以间接止点形式融入胫骨平台关节面下50~60 mm,鹅足深方的胫骨内侧骨面骨膜,长约92mm,中部宽约15mm后斜部纤维以腱板起于股骨内卜髁后侧,下止点弥散;在关节间隙处,后斜部纤维与其深方第3层(内侧关节囊)愈着,被半月板、冠状韧带固定.MCL深层实际上为膝内侧关节囊增厚,自股骨内上髁下半周缘骨面垂直向下走行,连接内侧半月板,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中点关节面下0.8~1.5cm骨面,并与半膜肌腱横臂融合.膝关节后内侧区域为半膜肌腱鞘和半膜肌腱的9处附丽所加强,维持膝关节后内侧角稳定.结论:基于膝关节内侧结构解剖特点,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可以做到微创化、选择性的松解.尽量保护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术后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以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ffl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利用软骨细胞外基质作为软骨支架部分,以脱细胞骨作为骨支架部分,采用相分离技术制备骨软骨双相支架,将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到双相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并以此复合体修复犬膝关节股骨髁负重区骨软骨缺损,分为细胞-双相支架组(实验组)和单纯支架组(对照组).分别在术后3和6个月时取材,根据大体、组织学、Micro-CT等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或定量评估.结果 大体及组织学评价表明:同一时间点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修复效果优于其术后3个月时,两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小同时间点修复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cro-CT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下骨均得到重建,两者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软骨双相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BMSCs能成功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的骨软骨缺损,其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33.
目的 通过对比采用一期翻修和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结果 和经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采用一期翻修治疗13例,采用二期翻修治疗15例16髋,对上述病例进行总结.结果 一期翻修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24~144个月),其中4例患者在术后2年内感染复发,行切除成形术治愈.其中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阴沟肠杆菌感染,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其余患者在最后随访时感染没有复发,1例患者10年后因假体松动翻修.二期翻修病例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5~8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复发.5例一期翻修成功患者的Harris评分平均为89.2(76~96),较治疗前改善41.2分,优2例,良2例,可1例.二期翻修患者Harris 评分平均85.1分(57~98分),较治疗前改善54.9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 一期翻修只能适用于少数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更安全可靠,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介绍了22例(25个节段)改良Link SB CharitéⅢ型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讲授出院后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术后3 d下床活动,16例术前有严重腰背痛症状(Oswestry评分≥60%),6例术前有中度腰背痛症状(Oswestry评分≥50%),术后3个月复查Oswestry评分<10%,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有利于患者加深对疾病和手术的认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5.
关节镜微创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3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术治疗中青年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2例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患肢髋臼行关节镜下清理软骨磨损创面、增生肥厚的滑膜组织和盂唇组织处理。结果:术后随访28例(6个月~3.5年),依据Harri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得分为:优20例,良4例,尚可3例,差1例。结论:髋关节镜清理术可延缓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病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人体软骨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区别在于:软骨组织没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软骨细胞稀疏分散于由水和大分子物质组成的基质中,而且软骨细胞所占的体积不足总体积的5%。软骨细胞被包裹在大量的基质中,因此曾被认为是休眠的细胞,但Mankin研究发现:软骨细胞是活跃的细胞,特别是儿童时期的软骨细胞,如与生长密切相关的骺软骨细胞就特别活跃。另外,软骨细胞的活跃性还表现在,当软骨受损伤时,软骨细胞的代谢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7.
放射性微球技术是测量区域性骨血流量的理想方法。我们试图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兔股骨头缺血模型的制备及髋关节内压──股骨头血流量关系的研究之中。材料与方法一、放射性生物微球的制备离心取得蛙红细胞,每毫升蛙血加Cr-铬酸钠7.4×107Bq(2mCi)(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北京)及0.7%氯化钠2ml。将按此比例配成的蛙红细胞混合液38℃孵化1小时。加入等体积20%甲醛溶液,置4℃冰箱过夜。次日,用生理盐水清洗,直至上清液的放射性计数低于同体积溶液的1‰。将蛙红细胞浓度配至1×108/ml。二、实验过程兔仰…  相似文献   
38.
膝关节血供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膝关节血管分布和血供模式,为微创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例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动脉血管改良显影剂灌注后,薄层CT扫描,Mimics10.0软件重建下肢骨与血管;对标本解剖观测。分析膝关节局部血管走行及分布特点,了解各知名血管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关系。结果血管显影清晰,伪影少。重建了膝关节的骨性结构和血管的三维(3D)模型。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和股深动脉等血管的分支在膝部交通、吻合,形成可分为髌网、股骨外侧髁和内侧髁网、髌下网等的膝关节血管网。膝关节置换术,经股肌下/经股肌入路时肌肉关节支是防止神经、股动脉损伤的安全标志,应尽可能保留;膝下外侧动脉应注意保护。结论结合CT/MRI、计算机图像处理、3D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再现膝关节结构及其血供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通过体外成骨细胞培养实验,评估单纯连通多孔钛材料和复合类骨磷灰石的连通多孔钛材料表面的成骨能力。方法:先将纯钛粉应用热等静压法制备出单纯连通多孔钛并分成2组(每组50件),将其中一组按1.5倍模拟体液浸泡法制备出复合连通多孔钛。将两组多孔钛制成标准试件(5mm×5mm×4mm)并均置于24孔板内。取新生SD鼠颅骨的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然后将传代后的成骨细胞接种于24孔板内的两组多孔钛试件中并继续培养。在培养期间进行细胞增殖性测定(MTT法,在培养第1、3、5、7、9天测定)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在培养第7、14、21天测定)。培养7d后对2组多孔钛内的成骨细胞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组的MTT吸光值和ALP值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复合多孔钛组在MTT吸光值的增加幅度和速度以及ALP活性均优于单纯多孔钛组(P〈0.05)。培养7d后扫描电镜显示复合连通多孔钛试件内成骨细胞生长活跃,黏附牢靠。结论:三维连通多孔钛表面具备成骨活性,在多孔钛内壁复合类骨磷灰石后,这种成骨活性明显增强,更有利于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4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改善髋关节畸形,减轻疼痛和保存关节功能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是,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有研究[1]表明,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是THA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同时LLD也是影响患者步态和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术后效果不满意或引起诉讼的主要原因之一.THA术前模板测量计划股骨颈截骨高度和假体置入位置是公认的防范LLD发生的有效办法.目前在临床中凭经验进行股骨颈截骨易造成截骨高度与计划的数值差异,从而影响假体型号的选择,最终导致LLD的发生.为了使手术中能更精确地截骨,笔者设计了可调式髋关节置换股骨颈截骨导向器,自2013年2月至今在23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