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7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健脾清化方对慢性肾脏疾病(CKD)2~3期脾虚湿热患者慢性微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3个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并设2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正常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共随访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结果:最终中药组有74例、对照组有73例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的hs-CRP、IL-17、IFN-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8周的治疗后,中药组的Scr有显著下降(P<0.05)。中药组hs-CRP平均下降了26.4%(P<0.05),而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中药组IL-17平均下降了73.5%(P<0.05),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5.6%。中药组IFN-γ平均下降了48.3%(P<0.05),而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3%。结论:CKD2~3期的脾虚湿热患者存在慢性微炎症状态,健脾清化方能明显改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32.
大黄醇提片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黄,古人称之为“将军”,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运用含有大黄的方剂有36方之多,广泛用于治疗血淤、血虚、失血、痰饮、里结等。近年来,又发现大黄醇提片,单味口服,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效果。为此, 我们对大黄醇提片对人及动物多部位微循环影响,作了观察,综合报告如下。一、大黄醇提片口服对健康人体多部位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小儿泄泻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廷瑶教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小儿泄泻一般可辨为寒、热、虚、实四证。实证谓伤食泻,起于乳食过多,停积不化,可见腹痛伴吐,便下酸臭,小溲泔浊,舌苔厚腻或垢腻,脉滑。治当消食导滞,祛积止泻。保和丸为常用方,改用汤剂;丁香脾积丸亦可。药后常见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有效单体对活化的肾成纤维细胞株和系膜细胞株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肾成纤维细胞株和系膜细胞株的方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12 ng/mL组、TGF-β1 2 ng/mL+中药10-5 g/mL组和TGF-β12 ng/mL+中药10-6g/mL组。采用MTT法观察24 h中药单体对两种细胞株的作用以及ELISA法对TGF-β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TGF-β1刺激因子可以促进两种细胞株的活化(P<0.05),以及TGF-β的分泌(P<0.01),中药单体可以抑制活化的细胞株增殖和TGF-β的分泌(P<0.05或P<0.01)。结论:健脾清化方中药单体可以抑制活化的肾成纤维细胞株和系膜细胞株的增殖,有效防治肾纤维化,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TGF-β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人参有效单体对活化的肾成纤维细胞生长及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肾成纤维细胞的方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1 2ng·mL-1组、TGF-β1 2ng·mL-1+中药10-5g·mL-1组和TGF-β1 2ng·mL-1+中药10-6g·mL-1组。采用MTT法观察24h中药单体对肾成纤维细胞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其对TGF-β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TGF-β1可以促进肾成纤维细胞的活化(P<0.05),以及TGF-β的分泌(P<0.01)。加入中药单体后人参三醇和人参皂苷Rf对活化的NRK-49F细胞抑制效果好(P<0.05),其次是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c(P<0.05)。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c和人参皂苷Rf对抑制活化的NRK-49F细胞TGF-β分泌效果好(P<0.05),其次是人参皂苷F1(P<0.05)。同种中药单体10-6 g·mL-1优于10-5 g·mL-1(P<0.05)。[结论]人参中药单体可以抑制活化的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效防治肾纤维化,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TGF-β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6.
苦杏仁苷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杏仁苷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腹腔注射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4周后,将造模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苦杏仁苷组及对照药秋水仙碱组,每组10只,灌胃用药两周后取材。观察检测以下指标:①末次体重、肝脾比值;②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③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活性;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含量;④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及HE染色;⑤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苦杏仁苷及秋水仙碱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②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窦周胶原沉积明显,肝小叶间形成较厚汇管区和中央静脉间的纤维间隔,可见较多完整的假小叶,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水肿明显,汇管区结缔组织有不同程度增生,肝组织中有炎性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明显;苦杏仁苷治疗组和秋水仙碱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炎症缓解、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分期显著降低(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GT活性及TBil含量显著升高,Alb含量显著降低(P〈0.01);苦杏仁苷组与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④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OD活性、GSH含量及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杏仁苷能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肝组织GSH活性(P〈0.05),秋水仙碱则能显著升高GSH、GSH-Px活性。结论:苦杏仁苷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CCl4中毒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复制.首次100% CCl4溶液0.5ml/100g、其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0.3 ml/100g皮下注射,每周两次,共6周.第1~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79.5%玉米粉、20%猪油、0.5%胆固醇),而后给予纯玉米饲料.对照组给予等量橄榄油,普通饮食.正常对照组设两天、3周、6周3个观察点,共15只.模型组设两天、1周、两周、3周、4周、5周、6周7个动态观察组,共75只大鼠.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脂肪含量,Jamall氏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造模两天时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以后逐渐回升,3周时则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6周时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血清ALT和AST活性4周时基本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一个平台期,6周时仍然保持在高水平,血清TC(总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变化,血清TG(甘油三酯)含量在造模第2天时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第2周时降至最低值,而后开始逐渐增加,但始终低于正常大鼠血清TG水平.模型早期肝组织Hyp变化不明显,随着造模持续,Hyp含量逐渐升高,6周时最为明显,达到1.4倍;与肝纤维化病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Hyp含量增加趋势相反,但是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模型大鼠体重和TG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主要反映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体重和血清TG含量变化,而与肝纤维化发展的病理过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药效。方法: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2只.SPF级。随机分为对照饮食组(n=16)和高脂饮食组(n:16),对照饮食组小鼠给予1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对照饲料,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6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高脂饲料。12周末,对照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再分,51j随机分为正常组(N,n=8)、正常给祛湿化瘀方组(NQ,n=8)、模型组(M,n=8)、模型给祛湿化瘀方组(Q,n=8),分别以lml/100g鼠重灌胃给予祛湿化瘀方(生药含量0.93g/m1)和灭菌饮用水,16周末取材,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组织TG、血清ALT、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肝脏HE染色见肝细胞明显的肿胀、脂肪变性和炎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见肝脏显著脂滴沉着。肝脏脂肪变积分、炎症积分、气球样变积分均显著升高,并达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祛湿化瘀方组小鼠肝组织TG、血清ALT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同时肝脏病理组织变化改善,病理积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祛湿化瘀方能够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NASH。  相似文献   
39.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2):179-182
目的:探讨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急性肝损伤改良造模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对ANIT传统造模方法改良;再次复制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首次染毒6h后分为模型组、甘草酸二铵组、腺苷蛋氨酸组、痰热清低(0.469生药/kg)、中(0.9715g生药/kg)、高(1.9095g生药/kg),连续尾静脉给药7天,同时设正常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病理,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结果:建立稳定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药效实验中,痰热清注射液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炎症病理,减少坏死面积、炎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结论:改良造模方法后成功建立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痰热清于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发挥保肝降酶、利胆退黄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