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9篇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 ( ACST)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32例 ACST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手术治疗 1 1 1例 ,死亡 1 5例 ,病死率1 3.5 % ;非手术治疗 2 2例 ,死亡 7例 ,病死率 31 .8%。结论 :ACST患者应在出现五联征前及时手术 ;对于已出现休克患者 ,应先给予积极的抗休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一但休克好转 ,应尽早手术 ;贻误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不当、主要脏器功能不全、高龄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虎军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2-974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5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总分和各因子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和谐总分存在年级差异;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应对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临产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孕妇为对象,以同期80例非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凝血指标及D-D水平。结果观察组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未见差异(P>0.05)。早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及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临产组(P<0.05)。早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结论妊娠期检测D-D、凝血指标有助于临床评估孕妇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孕妇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的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05例,常规综合护理)与观察组(105例,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生活方式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HK-LS评分均升高,SBP、DB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自我健康管理行为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HAMA、HAMD评分均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为,降低血压,改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勘查和实验室检测,对一起医院内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内丙肝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借鉴。 本起丙肝病毒感染事件共涉及78例血液透析患者,确诊39例丙肝患者;现场勘查发现该医院血液透析室存在未对乙型肝炎、丙肝患者实行隔离透析,多人共用肝素注射器,部分透析器复用消毒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是导致本次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小窝蛋白 -1(caveolave-1,Cav-1)及趋化因子 C-X-C基元配体 12(chemokine C-X-C ligand 12,CXCL12)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期间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商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 115例 COP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患者是否并发 PH分为非 PH组 (NPH组 ,70例 )和 PH组 (45例 )。另选取 4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 Cav-1和 CXCL12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功能检测 ,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治疗前的 1s 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predicted value,FEV1/Pre), FEV1占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百分比 (FEV1/FVC)。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得所有 COPD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二氧化碳分压 (PCO2)、氧分压 (PO2)、B型脑利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以及白介素 -6(interleukin- 6,IL-6)等,比较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与 COPD并发 PH的相关性。结果 在对照组 ,NPH组和 PH组中 ,血清 Cav-1和 CXCL12水平分别为 10.37±2.28,7.23±1 .72,4.81±0.90μg/L和 65.74±12.27, 175.36±26.19, 270.33±43.79pg/ml,与对照组比较 ,NPH组和 PH组的 CXCL12水平明显增高 ,且 PH组增高更显著 ;与对照组比较 ,NPH组和 PH组的 Cav-1水平则明显降低 ,且 PH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3.71~ 130.67,均 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 ,NPH组和 PH组的血清 Cav-1及 CXCL12水平分别呈负相关性 (r=-0.813,-0.827, 均 P <0.01),NPH组的 CXCL12水平分别与 PCO2,PASP,IL-6及 BNP水平呈正相关性 ,而与 FEV1/Pre,FEV1/FVC及 PO2呈负相关性。 NPH组的 Cav-1分别与 PCO2,PASP,IL-6及 BNP水平呈负相关性 ,而与 FEV1/Pre,FEV1/FVC及 PO2呈正相关性( rCXCL12=0.845,0.810,0.807,0.783,-0.799,-0.775和 -0.793,均 P<0.01;rCav-1=-0.853,-0.828,-0.816,-0.792,0.763,0.803,0.822,均 P <0.01)。PH组的 CXCL12水平分别与 PCO2,PASP,IL-6及 BNP水平呈正相关性 ,而与 FEV1/Pre,FEV1/FVC及 PO2呈负相关性。 PH组的 Cav-1水平分别与 PCO2,PASP,IL-6及 BNP水平呈负相关性,而与 FEV1/Pre,FEV1/FVC及 PO2呈正相关性( rCXCL12=0.839,0.816, 0.817,0.806,-0.782,-0.785,-0.809,均 P<0.01;rCav-1=-0.862,-0.821,-0.819,-0.797,0.782,0.811,0.829,均 P <0.01)。结论 血清 Cav-1及 CXCL12水平的差异性变化可能与 COPD患者 PH的形成有关,调节 Cav-1及 CXCL12水平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缓解 COPD病情进展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缺血(acute cerebral ischemia,ACI)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4,IGFBP-4)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和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57例)和非ACI组(4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BP-4和PLGF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患者的斑块厚度、长度、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及回声强度(echo intensity,EI)。比较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非ACI组和ACI组的血清IGFBP-4和PLGF水平分别为5.39±1.43ng/ml,7.27±1.83ng/ml和51.09±3.66ng/L,83.21±7.97ng/L。与非ACI组比较,ACI组的IGFBP-4和PLGF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0~27.237,均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ACI组和非ACI组的血清IGFBP-4和PLGF水平分别呈正相关性(r=0.796,0.750,均P<0.01)。非ACI组的 IGFBP-4和PLGF水平分别与SWV呈负相关性,与EI呈正相关性(rIGFBP-4=-0.823,0.835,均P<0.01;rPLGF=-0.794,0.812,均P<0.01)。ACI组的IGFBP-4和PLGF水平分别与SWV呈负相关性,与EI呈正相关性(rIGFBP-4=-0.833,0.851, 均P<0.01; rPLGF=-0.819, 0.827, P均<0.01)。结论 IGFBP-4和PLGF可能参与颈动脉斑块破裂的病理过程。检测血清IGFBP-4和PLGF水平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进行评估进而预测A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49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A三维重建,评估肠系膜血管解剖结构,并与实际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另选择同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前仅进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行MSCTA三维重建),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有46例(93.88%)患者术前以MSCTA三维重建结果制订的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相同,kappa一致性检验k=0.81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TA三维重建可明确肠系膜血管解剖结构和结直肠肿瘤位置,可指导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90例心脏神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非特异性STT改变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将20 mg药物混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静脉滴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增加1~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每瓶用2 mL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肌肉注射,1次/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和NBNA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意识恢复时间、吮吸能力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早产儿NBNA评分逐渐升高且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后能够明显降低早产儿神经损伤标志物MBP、S-100β水平,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高NBNA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