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307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01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5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医院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了数据驱动医院科学决策的动因,研究提出并阐述了医院科学决策内涵,以及数据如何具体驱动医院科学决策的机理、形成与执行。以新华医院为例,具体实证数据如何驱动医院科学决策,并从可执行可落地操作的角度提出了医院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的具体建议和思路,为我国广大医院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实现管理决策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平卧位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年龄16—65岁,体重41-72 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A组,术中充气温控毯24℃风档进行降温,肿瘤切除完毕前30 min进行复温;B组,术中充气温控毯维持中心温度正常(35.2—36.60℃)。均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注射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诱导,吸入0.6%-1.2%异氟醚维持;吸入氧浓度40%;异丙酚1.5~2 mg·kg-1·h-1持续输注;维库溴铵1~2 mg间断静脉注射。每5分钟记录1次中心温度(鼻咽温),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A组2例患者因手术时间超过24 h剔除,共38例进行统计。A组患者降温速率(1.11±0.05)℃/h,复温速率(0.74±0.09)℃/h。A组患者89%(16/18)在硬脑膜打开前达到目标温度34℃,平台期平均中心温度(34.3±0.5)℃,距34℃最大升幅0.52℃,最大降幅为0.23℃。A组患者67%(12/18)手术结束时中心温度恢复正常。返回ICU后A组患者中心温度(返回ICU时实测温度的均值)(35.8±0.6)℃低于B组(36.6±0.4)℃(P<0.05)。A组患者4例术后出现寒颤、3例发热、1例死亡。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充气温控毯可较理想地降低体温,相对于降温效率其复温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3.
庆大霉素对豚鼠前庭上皮IGF-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对豚鼠前庭上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EGF-1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以抗IGF-1及IGF-1R抗体为标记物,检测庆大霉素损伤后豚鼠前庭上皮自发修复期IGF-1及IGF-1R的表达变化和分布特点;采用Brdu体内标记和抗Brdu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庆大霉素损伤后豚鼠前庭上皮增殖的变化。结果:IGF-1及IGF-1R在正常成年豚鼠前庭上皮细胞中有低水平表达,庆大霉素损伤后,其表达增多。在1d组IGF-1及IGF-1R表达最强,其后逐渐减少。在正常对照组中无Brdu阳性细胞。各实验组均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7d组最多。结论:庆大霉素损伤后,豚鼠前庭上皮IGF-1及IGF-1R表达增强,其时程变化与细胞增殖活动密切相关。IGF-1在豚鼠前庭上皮损伤后的细胞增殖中可能起重要信号转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反义 bcl- 2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 (bcl- 2 AS- PS- ODN)和白细胞介素 6 (IL - 6 )AS- PS- ODN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株 NCI- H4 4 6增殖和活力的影响。 方法 以 bcl- 2 AS- PS- ODN和 IL- 6 AS- PS-ODN单独及联合作用于 NCI- H4 4 6 ,经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影响 ,经细胞凋亡线粒体流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 ,经半定量 RT- PCR检测 IL - 6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细胞增殖曲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显示联合用药能更强地抑制细胞活力 ,促进细胞凋亡。 bcl- 2 AS-PS- ODN单独作用时 ,IL- 6 m RNA表达上升 74 .3% ,IL- 6 AS- PS- ODN单独作用以及与 bcl- 2 AS- PS- ODN联合作用时 ,IL- 6分别下调 6 7.7%和 5 2 .4 %。 结论 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对 NCI- H4 4 6细胞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 对 1997年 7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服用利培酮或氯氮平治疗达痊愈或显著进步、出院后回归社会达 18个月及以上的 1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利培酮 89例、氯氮平 75例 )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分别于 2 0 0 0年 7月和 2 0 0 1年 7月进行了两次追踪随访对照研究。结果 第二次随访利培酮组患者的随访成功率高于氯氮平组 (χ2 =34.11,P <0 .0 0 0 1) ;利培酮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次随访结果均极显著高于氯氮平组 ,且利培酮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之一年前随访又有新的提高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出院时服用药物剂量和种类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较强因素。结论 利培酮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远期疗效更突出  相似文献   
6.
溶栓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直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静脉尿激酶 (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97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 ,60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 (UCG)和临床结果。结果 住院期间UCG检查室壁运动正常者在PTCA组为 (4 6.0 0 % ) ,高于UK组 (2 4.73 % ) (p =0 .0 2 1) ,矛盾运动发生率PTCA组为 0 ,而UK组为 11.83 %。LVEF在PTCA组为 5 6.88± 10 .47,高于UK组 (5 1.5 8± 10 .97) (p =0 .0 41)。住院期心衰发生率UK组为 3 2 .5 9% ,高于PTCA组 (18.3 3 % ) (p =0 .0 2 9)。随访 13 .3 2± 6.86个月累计心衰发生率UK组为 16.2 8% ,也高于PTCA组 (5 .19% ) (p =0 .0 0 1)。住院期间的病死率UK组为 10 .3 1% ,PTCA组为 5 .0 0 % (p =0 .10 0 )。累计病死率UK组为 15 .5 6% ,明显高于PTCA组 (5 .0 0 % ) (p =0 .0 2 1)。 60岁以上年龄组累计的病死率仍然是UK组 (2 8.99% )高于PTCA组 (10 .3 4% ) (p =0 .0 49)。在随访 3、6、12及 2 4个月时PTCA组的生活质量计分各自为 :5 9.90± 14 .67、74.40± 12 .86、73 .86± 9.70、82 .47± 10 .47均高于同时期UK组的计分 (分别是 5 2 .0 8± 14 .49、65 .0 0± 14 .72、67.0 2  相似文献   
7.
黄健  茆林 《疾病控制杂志》2003,7(5):431-432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mIL-2R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生物素-链酶亲和素法对56例抗-HCV阳性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mIL-2R的的检测。结果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静息状态mIL-2R表达水平,诱导状态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性。结论 丙型肝炎患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活化障碍,并与肝病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 4 2例 ,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 ,截取 4 5~ 5 0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 1cm作吻合 ,贮尿囊底部与尿道 6针吻合 ,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 4 2例 ,术后随访12~ 96个月 ,平均 4 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 38例 (90 .5 % ) ,夜间控尿良好者 36例 (85 .7% )。术后 12个月代膀胱容量 (36 1± 4 8)ml,最大排尿压 (86 .8± 2 1.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18.4± 6 .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 结论 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 ,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 ,操作简单 ,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 ,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 ,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 ,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发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年半来治疗 1 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0例患者入院后确诊为转移性肝癌 ,肝脏转移灶均为单发 ,肿瘤直径在 4 .5~ 1 2 .4 cm ,平均 7.8± 2 .5 cm。 2例来自胃癌 ,7例来自结直肠癌 ,1例来自恶性淋巴瘤 ,门诊误诊率高达 6 0 %。 9例患者均同期行肝转移癌切除及胃肠道肿瘤切除术 ,手术顺利 ,无 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单发肝转移癌发病率低 ,容易误诊 ,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以及临床思维的局限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治疗首选肝转移灶和原发灶肿瘤同期切除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起源于肺动脉(ACAPA)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ACAPA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Echo)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结果 10例为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为右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1例胸片均未确诊,Echo诊断3例,EBCT诊断1例。心血管造影全部诊断正确,其中左冠脉异常起源者左冠脉均发自主肺动脉后窦或后壁,通过扩张的右冠脉藉侧支逆行充盈;右冠脉异常起源者右冠脉从主肺动脉右窦发出。手术与造影所见相同。3例前乳头肌缺血性纤维化,二尖瓣环扩大,前叶脱垂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X线胸片诊断受限,Echo简便、无创,但操作技术及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心血管造影仍是术前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