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0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57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2月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门诊中药处方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处方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功效统计,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药处方520首,涉及19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8 690次。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分别为白术、合欢花、川芎、栀子、法半夏、茯神、淡豆豉、百合、竹茹、白芍。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经、心经、脾经、肝经为主。药物功效以清心除烦、解郁安神、燥湿化痰、健脾益气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栀子→淡豆豉”“法半夏→白术”“法半夏→竹茹”“栀子→白术”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100的28味高频中药聚类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失眠的核心组方为:栀子、淡豆豉、白术、法半夏、合欢花、竹茹、川芎、百合、茯神。结论 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常用清心除烦、解郁安神、滋阴养血、健脾养心、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和胃化湿之品,可为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一...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药症相应,探讨历代本草治窍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涉及本草著作76部,涵盖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存世的本草著作,收集整理其治窍的本草信息,依照《中药学》(第十一版)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治窍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内容。结果: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93味治窍本草。在治窍本草性味归经上,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平性等;药味以辛味为主,其次为苦味、甘味等;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胃经、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在以治窍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风邪袭扰、浊阻气滞、水湿停滞、血瘀络阻、火热毒损、正虚寒凝六类病机要素。结论:治窍辨治用药以祛风散邪药、化浊行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通络药、清热泻火药、补虚散寒药为主,且互相联合运用;祛邪通利、补虚泻实为治窍辨治主要特点,符合窍失空灵、邪阻正虚的生理功能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病证结合背景模式下,调查血管性认知障碍肾阳虚证的分布情况并从DNA甲基化角度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肾阳虚证的生物学内涵,为未来中医药治疗该病证提供表观遗传学层面的靶点。方法: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通过量表对北京社区居民进行认知障碍筛查,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进行证候分析;后纳入VCI肾阳虚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采用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850K BeadChip对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并对其进行生信分析。结果:研究共调查1 902人,患有VCI的人数为201例,占总调查人数的10.57%,其中肾阳虚证者占72.14%;甲基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VCI组有386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可注释到136个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等通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  相似文献   
5.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暑伤胃气论》,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并结合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功效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信息604条,其中涉及中医古籍186部,其中40部(金元5部,明19部,清16部)中医古籍详细记载了组成、炮制、剂量等内容。有关当归补血汤组成,主要为当归和黄芪;根据古今剂量折算,黄芪37.3~38.1 g,当归7.5~7.6 g;黄芪宜采用蜜炙,当归为酒当归;加入水600 mL,煎至300 mL,饭前温服。该方古籍主要记载功效为血虚发热,证见肌热、燥热,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补气生血名方。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常用于治疗各种贫血、糖尿病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早期疗效的预测指标,为中医补肾治法联合西药治疗AA提供预后参考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9家医院就诊并采用补肾生血方联合西药治疗6个月有效的126例患者,评价其治疗4个月时的疗效,根据治疗4个月时的疗效评价结果将其分为4个月有效组和4个月无效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疾病分型[包括重型AA(SAA)、非重型AA(NSAA)]、病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基线血象水平[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AN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网织红细胞(RET)]、T淋巴细胞及亚群、T-box转录因子(T-bet)、GATA家族转录因子-3(GATA-3)表达水平指标上的差异。结果:4个月有效组在20岁≤年龄<40岁及60岁≤年龄<80岁患者占比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疾病分型(SAA/NSAA)、病程、有无合并症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个月有效患者治疗前HGB、WBC、ANC、PLT基线水平明显高于治疗4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了解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领域的临床研究证据分布,总结疗效,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引。方法 借助涵盖消化领域多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药循证文献大数据平台,检索其收录的2000—2020年发表的中医药防治CAG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指南与专家共识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类型,临床研究样本量及干预疗程,中医证候及体质相关观察性研究内容及分布,中医防治方案类别及作用(预防、治疗、康复/二级预防、不确定),临床评价指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该领域证据分布。结果 共纳入文献796篇,包括775篇临床研究,19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年度文献发表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及2019年文献发表量最高,均为51篇。临床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共714篇,包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518篇、非随机对照试验196篇;观察性研究61篇。有46.50%(332/714)的干预性研究的样本量为60~100例,47.48%(339/714)的干预性研究疗程为3~6个月,干预措施以中药治疗为主,结局指标多关注总有效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中医证候积...  相似文献   
8.
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卵巢早衰(POF)是当今女性生殖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适龄女性的身心健康,增加远期罹患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中医认为肾虚是POF发病之根本,肾虚血瘀是POF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且补肾活血中药在POF的治疗中起到确切的临床疗效。大量研究显示补肾活血中药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卵巢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减少颗粒细胞凋亡,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原件(ARE)、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梳理总结补肾活血中药防治POF的病理机制,探寻其多途径、多靶点治疗POF所发挥的生物学基础,以期为临床应用补肾活血法防治卵巢衰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中成药和汤剂治疗肝肾阴虚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9月23日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收集调补肝肾法治疗PMOP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5.35)进行质量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9个研究。与常规治疗的中成药和西药相比,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MD=-3.74,95%CI(-4.86,-2.62),P<0.01;MD=-2.05,95%CI(-2.26,-1.84),P<0.01]、提高血清雌激素[分别为SMD=0.69,95%CI(0.21,1.17),P<0.01;SMD=0.37,95%CI(0.01,0.74),P=0.04]方面,单用调补肝肾法可能优于常规治疗;在临床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RR=1.03,95%CI(0.90,1.17),P=0.68;RR=1.24,95%CI(0.94,1.63),P=0.13]、提高腰椎骨密度[分别为MD=0.01,95%CI(-0.03,0.05),P=0.65;MD=0.03,95%CI(-0.01,0.07),P=0.12]指标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纳入文献提示单用或联合应用以调补肝肾为治法选用的中成药和汤剂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成药和汤剂在改善肝肾阴虚PMOP患者腰脊疼痛、腰膝酸软无力等的症状及提高血清雌激素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3):329-332
目的:以金元名医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为着手点,重新认识支气管扩张症的基本病机,并探讨应用自拟补气清肺汤治疗支气管扩张慢性稳定期的理论基础。方法:复习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免疫功能失衡与细菌定植的理论假说,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并以此解释自拟补气清肺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缓解期患者的理论基础。结论:气火关系失衡是形成支气管扩张症的基本病机,是支气管扩张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关键环节,自拟补气清肺汤治疗支扩慢性稳定期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