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4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62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993篇
预防医学   17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0篇
中国医学   4228篇
肿瘤学   3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762篇
  2010年   728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651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通过整理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的文献,研究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已有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SPSS22. 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胸腔积液常见病因有内因、内热、虚邪、内湿、水邪、饮、瘀血等,病机以痰热蕴肺、水饮内停、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血瘀较为常见; 13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热、饮、痰出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胸膈为主,涉及肺、脾、半表半里、肾;证素组合以两证素、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常见组合为痰+热、阴虚+热,病位在胸膈,病变脏腑多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胸腔积液病因病机的认识,除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相同外,尚可见以往少有报道的内湿等病因,肝胆湿热、肝脾不和等病机,丰富了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多是由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导致的面肌瘫痪[1].笔者近年在沙特阿拉伯工作期间,有感于面部按摩疗法在周围性面瘫康复中的广泛应用,以面部游走火罐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本病35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清月  陈玉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8-1028
住院处是患住院的前沿阵地,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医院的水平,继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住院处的工作范围涉及办理住院手续、健康咨询、安全教育、探视陪护制度、患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病情变化、护送患到病房。为进一步规范住院处综合服务行为,设置合理、简洁、连贯的服务流程,营造便捷、安全、放心的就医氛围,我们在住院患中进行了“您在住院时感到最不满意和最不方便的是什么?”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住院处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振华教授治疗崩漏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郑生 《河南中医》2006,26(7):25-26
著名中医学家李振华,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及河南分会名誉会长。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闻,精研医理,善于辨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六经气津互化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王自平教授系河南省名老中医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年 ,善于融汇古今 ,其治学严谨 ,医学精湛 ,临床经验丰富 ,余跟师学习期间 ,受益颇深 ,兹举妇科验案 2例 ,以共同道参考。1 闭经  王某 ,女 ,2 2岁 ,学生 ,2 0 0 0年 4月 9日初诊。体质瘦弱 ,平素月经 16 2~ 330~ 32 天 ,经量少 ,色淡 ,伴痛经 ,半年前月经周期逐渐延后经量逐渐减少 ,1天即净。曾服乌鸡白凤丸 ,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已闭经 4个月 ,面色不华 ,神疲倦怠 ,心悸失眠 ,带下量少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而无力。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 ,综观脉证本病属于脾肾亏虚 ,冲…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名,导源于《内经》,所言中风,皆属外感风邪。自《甲乙经》有偏于邪气,击仆偏枯之说,乃始以内风之病误认外风,而《金匮》以后,遂以昏厥暴仆、瘫痪不仁诸证名以中风,且认为此即《素问》所言之中风,于是内因诸风无不以外风论治,以至于《千金》、《外台》诸书中缺乏治疗内风之切实的方药。迨至金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始认为中风多由内发,非外来风邪,但在治疗上仍多拘泥于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治疗外风之方。明清两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和阐发,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111例双黄连过敏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双黄连引致的过敏反应的规律。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3月中国期刊网中收录的111例双黄连过敏反应在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双黄连过敏与年龄、性别无关,与给药途径有关,注射剂易发生过敏反应。该药过敏的临床表现有:过敏性休克67例(60%),皮肤黏膜症状61例(55%),其他类型过敏反应14例(13%)31例同时出现多种过敏症状。过敏发生时间最短为开始用药1m in以内,最长为用药后72h,97例(87%)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过敏症状。结论:双黄连的过敏反应以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为主,应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一种较难治疗的疾病。目前 ,西医学对本病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使该病的临床疗效大大提高 ,尤其是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为本病的彻底治愈找到了一线曙光。由于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脾胃 ,与肝胆和肾脏有密切关系 ,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也就多从脾胃着手 ,其次从肝胆进行治疗 ,也有从肾虚及瘀血、湿热、痈疡论治者 ,现分述如下。1 从脾胃论治  脾胃是慢性胃炎的病变中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