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于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经颅钻孔引流术后CSDH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例数。对比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灶CT特征,以Mazda软件在术前CT所示血肿最大层面勾画ROI,提取纹理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参数,建立SVM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经颅钻孔引流术后3个月内32例(32/146,21.92%)CSDH复发,114例(114/146,78.08%)未复发;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术前血肿体积及血肿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每例患者提取304个术前CT纹理特征,最终筛选出30个特征,复发与未复发者间仅S(5,0)SumAver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经主成分分析,最终提取S(5,0)Contrast、S(5,0)SumAverg、Teta2、S(3,-3)Entropy 4个纹理特征及糖尿病、血肿体积及亚型3个临床-影像学特征。分别基于4个纹理特征及4个纹理特征+3个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SVM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前者预测CSDH术后复发的AUC为0.85,后者为0.92(P=0.075)。结论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的SVM模型有助于预测CSDH经钻孔引流术治疗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4-01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4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比较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9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27例。术后3 d、3个月、9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92.3±3.8)%、(91.0±3.6)%、(91.1±3.5)%,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403,P0.001)。术后3 d、3个月、9个月Cobb角分别为(6.0±1.3)°、(6.2±1.4)°、(6.2±1.2)°,Cobb角矫正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10,P0.001)。结论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及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疗效满意,是满意临床疗效与恢复椎体合理生物力学的有效结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颈椎椎间隙高度百分比和颈椎整体屈曲度。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百分比、颈椎整体屈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 75%) 21例,良(50%~75%) 12例。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联合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37例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BAL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治疗,比较治疗10 d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10 d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PaCO2、氧合指数、症状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10 d后的血清CRP、PCT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PaCO2、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两组PaCO2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10 d后,两组氧合指数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发热消失时间比对照组(P<0.05)短;治疗10 d内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BAL联合痰热清可改善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症状,疗效显著,改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回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还仅限于实验研究。目的:评价临床上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SchatzkerⅡ~Ⅴ型)36例。随机分成:A组(17例)采用自体PRP与人工骨复合物填充骨缺损;B组(19例)采用自体髂骨填充。所有患者于术后1.5、3、6、12个月复查植骨部位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Hss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情况,NRS分级法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配对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6个月。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不包括供骨区)明显低于B组(P〈0.05),而Rasmussen评分、HSS评分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PRP与人工骨混合物填充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较传统自体髂骨填充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理想,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对阵发性眩晕患者LSR评分、UCLA眩晕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120例阵发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对比观察治疗护理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眩晕症状评分、生活满意度及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 67%,高于对照组的53. 33%,P<0. 05;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UCL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LSR评分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对于阵发性眩晕患者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通过降低患者负面情绪的发生,提升了患者生活满意度,促进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钢丝和不可吸收缝线"8"字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A组)或不可吸收缝线(B组)两种内固定材料作"8"字固定,术后随访,行前抽屉试验(ADT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X线检查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42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均完全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钢丝和不可吸收缝线"8"字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康复快,但后者更易于操作,且不影响MRI检查、可避免二次手术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前列腺电切术后静滴高乌甲素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手术结束后观察组予高乌甲素8 mg+0.9%氯化钠250 ml静滴,q12 hx2 d;对照组不使用高乌甲素,疼痛发作时予双氯芬酸钠50 mg塞肛和/或山莨菪碱10 mg肌注.结果 观察组术后24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动研究在非肿瘤科护士化疗防护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对23名非肿瘤科护士化疗防护中的问题进行识别,再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基于循证构建化疗防护方案,并经过2轮行动方案的实践,观察化疗防护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第二循环后,非肿瘤科护士化疗防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以及医院安全氛围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非肿瘤科护士化疗防护方案,可提高其化疗防护水平,改善医院安全氛围,为化疗防护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