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双锚定自锁式融合器(ROI-C)的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01-2014-03,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双锚定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3例(88个椎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治疗结果 ;在各个随访时间点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病变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以判定颈椎的即时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 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2.9)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2.9±1.6)分,具有统计学意义(F=16.25,P=0.001),优良率为90.6%。SF-36健康所选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t=1.098~11.897,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2±1.7)mm,末次随访时平均(7.9±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8,P=0.039);颈椎整体曲度变化由术前平均5°±7°,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13°,有统计学意义(F=216.27,P=0.000)。2例患者分别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术后2周自愈。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或行CT检查证实,88个融合节段都获骨性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采用双锚定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能有效恢复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弧度,提供颈椎即刻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单卡片型)行颈椎前路双节段融合术2年以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30例应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单卡片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且随访2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52.2岁。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6例。病变节段:C_(4、5、)C_(5、6) 12例,C_(5、6、)C_(6、7) 18例。病程3 d~24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术后有无颈部血肿和切口愈合情况;采用Bazaz系统评估是否存在吞咽困难;采用Suk法判断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行颈椎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颈椎曲度(C_2~C_7 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并判断融合器下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颈部血肿、切口感染、食管瘘等并发症,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患者肢体神经症状逐渐消失,随访期间颈椎生理性曲度存在,未见明显吞咽困难及融合器下沉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8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应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单卡片型)能够提供早期颈椎稳定性,有效维护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4.
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试验组2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保留颈椎终板融合器植入术。对照组2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术后随访X线,观察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3个月后的X线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1.1±0.9)mm,而对照组降低(1.0±0.8)mm(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X线全获骨性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有效的恢复椎间隙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自锁式双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1个椎间隙)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并应用ROI-C行椎间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脊髓受压、术后吞咽情况以及ROI-C位置和颈椎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后及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5~80(66.2±9.4)min;术中出血量20~65(38.8±14.9)ml。患者术后第1天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44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融合椎体无畸形,ROI-C无移位,无主诉吞咽困难或颈部异物感。JOA评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管前方无明显骨性压迫且不伴有颈椎不稳及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髓核摘除联合ROI-C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Syncage在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器Syn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0月,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椎间隙置入带自体松质骨的盘状或楔状Syncage。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分析疗效。结果:35例随访7~17个月,平均12.1个月,置入的Syncage无移位、脱出,病变椎间隙恢复正常,术后半年时已有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30分,术后14.76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Syncage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能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牢固,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A组)和C-JAWS颈椎压力固定器(B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1采用颈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的35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获得随访13~24个月,平均18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影像学表现和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和C-JAWS颈椎压力固定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失血量少、术野清晰、创伤小,Zero-P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C-JAWS颈椎压力固定器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简便,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18例,观察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采用Borden法测量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提示椎间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术前为(3.26±0.68)mm,术后1周为(6.03±0.89)mm(P<0.01);术后6个月为(5.89±0.78)mm,与术后1周比较变化不大(P>0.05)。颈椎生理弧度:术前为(2.55±0.48)mm,术后1周为(3.24±0.67)mm(P>0.05);术后6个月为(8.14±1.17)mm,与术后1周比较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4例,良9例,可3例,差2例。结论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可以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改善颈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0年2月,158例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入及椎间隙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15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6分,其中优135例,良23例.植骨在3~6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全组病例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高热、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甲基强的松龙在压迫较重的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7-06采用ACDF联合ACCF治疗的46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中联合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平均42.1个月。4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2例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n-HA/PA66支撑体下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高,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JOA评分改善率评价疗效:优17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86.96%。结论 ACDF联合ACCF术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高度,改善并维持颈椎曲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对44例颈椎病患者70个间盘采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在椎间盘切除减压的基础上进行椎间融合。其中应用MC+32例(单嵌片)56个间盘,ROIC 12例(双嵌片)14个间盘。初次手术42例,因复发二次手术2例。全部病例得以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评分,通过X线片、CT、部分病例行MRI检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有无松动移位等。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4~24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0±3.0)分,术后平均为(13.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5)。70个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3.6个月,未见任何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相邻节段未见明显退变。[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应用零切迹锚定式椎间融合器(MC+和ROIC)效果可靠,融合率高,尤其适合多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采用新型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3月采用颈椎新型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1例患者共61个颈椎节段的相关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37~77岁,平均57.6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颈部疼痛,在X线片或CT片上测量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4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3个月。手术时间平均(65.4±7.3)min/节段。术中出血量平均(18.6±2.4)ml/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平均(4.84±1.27)次。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26±0.94)分提高到(14.08±1.33)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4.97±1.25)分降低到(1.86±1.06)分(P<0.01),Cobb角由术前(13.15±4.87)°提高到(23.25±3.79)°(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5.83±1.12)mm提高到(8.33±1.37)mm(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全部融合。没有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颈椎新型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固,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并发症少,融合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固定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ROI-C固定组(简称ROI-C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6~76,平均56.8岁。采用普通cage加钛板固定(cage+钛板组)52例,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ROI-C融合器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cage+钛板组及ROI-C融合器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15±6.96) mm、(46.95±7.14) mm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79.06±6.67) mm、(78.80±6.85) mm;颈椎Cobb角由术前4.27°±11.15°、2.80°±10.81°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9.29°±12.90°、8.57°±13.00°。ROI-C融合器组较cage+钛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ROI-C融合器组JOA评分从术前(9.32±1.74)分增加到(15.15±0.91)分,改善率75.82%±13.28%;cage+钛板组从术前(9.11±1.23)分增加到(15.29±1.07)分,改善率77.91%±14.14%。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与普通cage+钛板融合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采用 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钢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3例;年龄45~68岁,平均54.6岁;颈椎创伤4例,退变性11例,病变节段C3-4 2例,C4-5 6例,C5-6 7例C6-7 3例;1个节段11例,2个节段4例.颈椎不稳5例,神经根型6例,脊髓型4例.术后对比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前凸Cobb角,判断术后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5~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5例患者X线片均示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 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牛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可辅助维持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颈椎初始及中期的稳定性,以实现椎问骨性融合及便于判断椎间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