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以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HSC)为研究对象,观察内皮素-1(ET-1)对HSC的收缩作用及丹参酚酸B盐(SA-B)对ET-1的抑制作用,并探讨SA B抑制HSC收缩的作用环节和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酶消化、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HSC,以胶原凝胶收缩法观察ET-1对于传代HSC的收缩作用,以及低、中、高3种剂量的SA B对其不同的干预作用;将ET-1、SA-B直接添加于传代HSC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测HSC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结果 胶原凝胶收缩实验显示,ET-1可诱导HSC收缩(P<0.01);3种剂量的SA-B可明显抑制ET-1诱导的HSC收缩(均P<0.01);加入ET-1后,HSC形态学改变明显,细胞数量减少,但SA B对这些改变也有抑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T-1可刺激细胞内钙离子短暂迅速增加,加入SA-B后,该作用被明显抑制。 结论 SA-B能显著抑制ET-1诱导的HSC收缩,其抑制收缩的机制与降低HSC内的钙离子浓度有关。SA-B的抑制HSC收缩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93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93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调查,总结分析慢性肾衰竭的辨证分型规律,归纳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湿热瘀血。  相似文献   
3.
周群  高思琦  张霖璋  张华  刘伟  刘平  陈佳美 《中成药》2023,(11):3568-3576
目的 探究黄芪总苷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种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0.1%DDC喂养C57BL/6小鼠8周,第5周起灌胃给予黄芪总苷112、56 mg/kg和奥贝胆酸4周;Mdr2-/-小鼠8周龄时灌胃给予黄芪总苷56、28 mg/kg和奥贝胆酸3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肝质量与肝脏系数、血清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组织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DC和Mdr2-/-模型组小鼠肝质量和肝脏系数均升高(P<0.01),血清ALT、AST、ALP活性和TBA、胆红素水平均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可见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胶原沉积,胶原阳性面积和肝组织HYP水平均增加(P<0.01),肝组织α-SMA、Col1a1、Col4a1和TGF-β1表达均升高(P<0.01),SIRT1表达降低(P<0.01)。在2种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总苷56 mg/kg组小鼠肝质量和肝脏系数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4.
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数据库查询鉴定差异蛋白质点.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角蛋白(CK)8、CK18进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鼠造模后,随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评分逐渐增加(3周组<6周组<9周组),建立了正常大鼠和大鼠CCl4肝纤维化形成过程3、6、9周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了44种差异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8、CK18的验证结果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正常组及3、6、9周模型组CK8/CK1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0.005/0.170±0.030、0.473±0.046/0.530±0.070、0.682±0.087/0.780±0.080、0.837±0.096/1.390±0.13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085/74.088、13.870/16.115、75.800/75.900,P值均<0.01). 结论 CCl4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与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血管新生或重构,氧化应激,物质代谢及转运,信号转导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栀子苷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以及对其血清、肝组织及粪便中胆汁酸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成空白组及栀子苷(50,100,200,400 mg·kg-1)组,共5组,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于第8天收集大鼠血清、肝组织和盲肠内容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肌酐(Crea),尿素(Urea)含量,肝脏组织切片分别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9(CK19)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CK7,CK1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胆固醇27α-羟化酶(CYP27A1),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 mRNA表达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测定血清、肝脏及盲肠内容物中18种胆汁酸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各剂量栀子苷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400 mg·kg-1栀子苷组ALT,AST活性和T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HE染色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栀子苷200,400 mg·kg-1组肝组织的汇管区有胆管反应,胆管周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尤以栀子苷400 mg·kg-1毒性明显。栀子苷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CK7,CK19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甘氨猪去氧胆酸(GHDC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猪去氧胆酸(HDCA),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含量显著升高(P<0.01),甘氨胆酸(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GUDCA,GHDCA,熊去氧胆酸(UDCA),牛磺石胆酸(TLCA)的含量占比降低,TCDCA,HDCA,CA,CDCA,脱氧胆酸(DCA)的占比增加;血清中GHDCA,石胆酸(LCA)含量显著下降(P<0.01),牛磺猪去氧胆酸(THDCA),牛磺胆酸(TCA),GCA,TCDCA,UDCA,CA,CDCA,DCA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CA/DCA显著升高(P<0.01),且CA与CDCA含量占比分别上升19.60%和4.63%;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盲肠内容物中所有的胆汁酸含量均下降,其中GCA,UDCA,HDCA,GCDCA,GDCA,TLCA,GLCA,CDCA,DCA,LC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CYP7A1,CYP27A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400 mg·kg-1栀子苷灌胃,可导致大鼠明显的肝损伤,其肝脏、血清与粪便中胆汁酸发生显著改变,且同一种胆汁酸在肝脏、血清与粪便中的变化不尽相同。然而,由栀子苷所导致的肝损伤与体内胆汁酸变化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仍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给予阐明。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慢性肾炎(primary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发展缓慢的一组免疫介导引发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  相似文献   
7.
何立群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业医30余载,尤擅长肾脏病的诊疗,学验俱丰,熟清药性,在辨证的前提下尤擅加入药对,观其处方常用药对,看似平谈,实寓意深刻。笔者有幸忝入门墙,在跟师临诊学习过程中略有所悟,试总结如下。1 同类相求配伍 指同一类药物每两味配合使用,使疗效增强,而发生协同作用。1.1淡竹叶一莲子心常用量:淡竹叶.15g,莲子心3g。二者合用见于《重订通俗伤寒论》导赤清心汤。莲子心甘寒,既善清心除烦、交通心肾而安神,又能清热凉血。故《本草纲目》言其能“清心去热”。《本草求原》指出其能“治劳心吐血,尿精”。《温病条辨》亦称:“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肝化痰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疏肝化痰降脂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50只C57BL/6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模型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疏肝化痰降脂方低剂量组(8.32 g/kg)、疏肝化痰降脂方组中剂量组(16.65 g/kg)和疏肝化痰降脂方高剂量组(33.29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方式构建NAFLD小鼠动物模型,于给药后12周末处死。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损伤严重,疏肝化痰降脂方各剂量组干预后,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炎性病灶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及肝脏...  相似文献   
9.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导致以肝充血和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综合征。典型肝脏病理特征为肝窦明显扩张,慢性发展可出现肝硬化。临床诊断通常依赖影像学检查提示,并通过金标准下腔静脉造影确诊。但因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报道1例先因误诊漏诊而治疗无效的布加综合征引起的肝硬化病例,最终基于肝活检病理检查发现、门静脉CT检查和下腔静脉造影得以临床确诊与有效治疗的过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水平,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探讨调控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23例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指标达标情况,分析各指标与调查对象年龄、性别、透析时间、血红蛋白、尿素氮、碱性磷酸酶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MHD患者68.29%血钙达标,28.46%血磷达标,56.10%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达标,所有指标全部达标者仅13例,达标率为10.57%。骨代谢紊乱与年龄、肾功能、血β2-微球蛋白、高血压、铁蛋白、碱性磷酸酶、Kt/V有相关性;高碱性磷酸酶与高水平i PTH相关,低水平i PTH与糖尿病相关。结论 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水平紊乱的发生率较高,本中心调查结果与指南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高血压、血红蛋白、i PTH、血磷、钙磷结合剂的使用、活性维生素D的使用等是影响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