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贫血及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80例)、气血双亏(35例)、痰瘀互结(19例)、胃阴亏虚(14例)、肝胃不和(8例)、湿热内蕴(6例)。出现较多的症状的例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腹痛消瘦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寐差咳嗽咳痰黑便呃逆嗳气烧心。中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者以气血双亏证多见,脾胃虚寒证发生较少。气血双亏、脾胃虚寒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少,肝胃不和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多。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以脾胃虚寒最为多见,气血双亏证患者多有贫血,肝胃不和证患者多有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2RX7的表达水平与胃癌脾虚毒蕴证的相关性,并探讨胃癌脾虚毒蕴证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胃癌新发病例的中医四诊资料,填写中医症状调查表,并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患者的手术或胃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P2RX7表达与胃癌脾虚毒蕴证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有肿瘤家族史者21例;P2RX7高表达者47例,低表达者33例;TNM分期为Ⅰ期者4例,Ⅱ期者19例,Ⅲ期者44例,Ⅳ期者13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毒蕴证者36例,非脾虚毒蕴证者44例。胃癌脾虚毒蕴证患者的P2RX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癌非脾虚毒蕴证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2RX7与脾虚毒蕴证存在相关性(R2=0.25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RX7蛋白高表达和肿瘤家族史是胃癌患者脾虚毒蕴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脾虚毒蕴证患者的肿瘤组织中P2RX7显著高表达,胃癌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止咳1号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的疗效做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6月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并予吸氧、抗感染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给予西医常规联合止咳1号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肺通气功能、炎症指标、血气分析等疗效指标的区别。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炎症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动脉血氧分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止咳1号方可以较好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8.
正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主要特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1-2]),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病常见症状和早期症状主要是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有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对瘤体控制较弱、作用靶点不明确、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等等。构建现代中医肿瘤临床辨治模式,应将西医诊病与中医辨病相结合,突出症状辨治,同时注重审因论治及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由此将最大限度提高中医药在肿瘤临床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三七通脉方”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阴虚阳亢、痰瘀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阴虚阳亢、痰瘀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复方三七通脉方”,疗程均为4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夜尿次数、早期肾损害指标、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1)。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眩晕、膝软、五心烦热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夜尿次数及肾损害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三七通脉方”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可更好地控制血压,并减轻肾损害程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