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中国医学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姬广臣  俞瑾  董志强  吴根诚 《针刺研究》2003,28(2):111-114,140
目的:本实验观察炎症痛和针刺镇痛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部位Ⅰ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基因(IL-1RI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分正常组、炎症痛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脚掌注射生理盐水,炎症痛各组大鼠脚掌注射2%角叉菜胶(100μL)造成炎症痛模型。在角叉菜胶注射3hr后大鼠处于一种稳定的痛敏状态。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前电针将致炎侧“足三里”和“昆仑”穴30min,假电针组大鼠给予同样处理但不通电。实验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脚掌注射角叉菜胶3hr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部位IL-1RI mRNA表达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致炎后3hr大鼠痛阈显著降低,大鼠PAG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显著增加,假电针组大鼠该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与炎症痛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电针组大鼠该部位的IL-1RI mRNA阳性细胞数与假电针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炎症痛可引起大鼠PAG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增加,而电针镇痛则抑制炎症痛引起的大鼠PAG部位IL-1RI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及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大椎、百会穴治疗,每日1次,治疗6d停1d,共12周;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前4周每日睡前口服5mg,后8周改为10mg。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75.0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积分、MBI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大椎及百会穴能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穴位敏化规律包括基于过程的穴位敏化规律和基于空间的敏化穴位的分布规律,应当从动态过程去认识穴位敏化。试举例说明关于穴位"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分界标准,以及穴位敏化的演化过程与对应器官功能变化的演化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但仍需深入研究。穴位敏化是开放的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个主动过程,这一主动性使敏化穴位成为了实现"小刺激大效应"的一个基础性的本能环节。以针灸为代表的穴位刺激疗法所具备的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的特征是由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内在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6>r0.01(28)、P<0.01,r=0.810>r0.01(2s)、P<0.01,r=0.921>r0.01(28)、P<0.01.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6&gt;r0.01(28)、P&lt;0.01,r=0.810&gt;r0.01(28)、P&lt;0.01,r=0.921&gt;r0.01(28)、P&lt;0.01。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 ,临床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如潮热多汗、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痛口干等。笔者采用耳穴贴压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该病 2 8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43例均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和对照组 1 5例。年龄在 43岁~ 5 7岁之间 ;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1个月 ;绝经者 2 4例 ,未绝经者 1 9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 ,具有可比性。2 诊断标准依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中有关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结合改良的 Kupperman指数评定法 [2 ] ( Kupperm…  相似文献   
7.
营气卫气理论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立足古今文献,以营气、卫气的生成、性质、分布、功能等内容为出发点,探讨分析营气卫气理论对针刺得气、深浅、补泻及针灸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针刺风府穴对紧张型头痛大鼠张颌反射波幅和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双侧半棘肌注射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ATP)的方法制备紧张型头痛大鼠模型。体重220~260 g的SPF级Wistar大鼠40只,雌雄各半,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风府穴组和假穴组四组,通过定量分析紧张型头痛模型大鼠张颌反射波幅及潜伏期,反映头颈部皮肤肌肉筋膜痛阈及敏感性变化。结果空白组半棘肌注射生理盐水不引起张颌反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P〉0.05);模型组半棘肌注射ATP导致张颌反射波幅下降(P〈0.05),潜伏期见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风府穴可见风府穴组JOR波幅升高(P〈0.05),潜伏期延长(P〈0.05);针刺假穴见张颌反射波幅升高(P〈0.05),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风府穴组波幅明显升高(P〈0.01),假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府穴组波幅较假穴组升高明显(P〈0.01)。与模型组相比,风府穴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假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府穴组潜伏期与假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府穴可提高张颌反射波幅,延长潜伏期,即提高痛阈,降低头颈部肌筋膜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选取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对选用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83篇文献中,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涉及了12条经脉的73个穴位。穴位归经属前三位的为胃经、任脉和膀胱经。结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主要分布在与乳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临床用穴,探索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搜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主要穴位与头部血管的解剖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结果:纳入的144篇文献中,针刺治疗偏头痛涉及68个穴位11条经脉,其中43个穴位的使用频次不足0.1%,超过10%的穴位只有14个。所取穴位经脉排前三位的依次为胆经、膀胱经、三焦经。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可以肯定,但用穴规律还不够明晰,作用机制也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