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群  高思琦  张霖璋  张华  刘伟  刘平  陈佳美 《中成药》2023,(11):3568-3576
目的 探究黄芪总苷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种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0.1%DDC喂养C57BL/6小鼠8周,第5周起灌胃给予黄芪总苷112、56 mg/kg和奥贝胆酸4周;Mdr2-/-小鼠8周龄时灌胃给予黄芪总苷56、28 mg/kg和奥贝胆酸3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肝质量与肝脏系数、血清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组织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DC和Mdr2-/-模型组小鼠肝质量和肝脏系数均升高(P<0.01),血清ALT、AST、ALP活性和TBA、胆红素水平均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可见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胶原沉积,胶原阳性面积和肝组织HYP水平均增加(P<0.01),肝组织α-SMA、Col1a1、Col4a1和TGF-β1表达均升高(P<0.01),SIRT1表达降低(P<0.01)。在2种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总苷56 mg/kg组小鼠肝质量和肝脏系数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有效治疗肝纤维化对于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肝炎抗纤维化必要性、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发展与现状以及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回顾与评述,旨在为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数据库查询鉴定差异蛋白质点.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角蛋白(CK)8、CK18进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鼠造模后,随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评分逐渐增加(3周组<6周组<9周组),建立了正常大鼠和大鼠CCl4肝纤维化形成过程3、6、9周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了44种差异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8、CK18的验证结果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正常组及3、6、9周模型组CK8/CK1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0.005/0.170±0.030、0.473±0.046/0.530±0.070、0.682±0.087/0.780±0.080、0.837±0.096/1.390±0.13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085/74.088、13.870/16.115、75.800/75.900,P值均<0.01). 结论 CCl4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与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血管新生或重构,氧化应激,物质代谢及转运,信号转导等.  相似文献   
4.
扶正化瘀319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并以大黄庶虫丸治疗的19例患者为对照,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8.4%,文盲雠不但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且能降低患者显著增高的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蛋白的含量,提高尿羟脯氨酸排泄量。  相似文献   
5.
养阴方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短期体内实验模型,从生化,病理形态及细胞周期动力学方面观察自拟养阴方对肝癌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养阴方能减少模型鼠肝细胞异型性增生性,降低肝组织γ-谷氨酰转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的幅度,提高血清蛋白含量,提示养阴方对肝癌前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可能机制为抑制细胞多静止期,DNA合成前期向DNA合成期转化。  相似文献   
6.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导致以肝充血和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综合征。典型肝脏病理特征为肝窦明显扩张,慢性发展可出现肝硬化。临床诊断通常依赖影像学检查提示,并通过金标准下腔静脉造影确诊。但因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报道1例先因误诊漏诊而治疗无效的布加综合征引起的肝硬化病例,最终基于肝活检病理检查发现、门静脉CT检查和下腔静脉造影得以临床确诊与有效治疗的过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本课题组提出并论证了“血瘀为积之标,虚损为积之本”的肝硬化中医病机理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干预治疗肝硬化多种模型的研究表明,祛瘀的下瘀血汤干预肝硬化的作用特征是针对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血管异常新生。其作用机制包括下调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表达,提高金属蛋白酶活性,促进病理性异常沉积胶原的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诱导其凋亡,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抑制血管增生等,是下瘀血汤“治标”的作用特征。本文从“病-方(效)-证”相关的实验结果,解析了肝硬化血瘀病机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主要为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和活化的星状细胞增殖,还包括胶原降解活性低下、肝窦内皮细胞开窗缺失、内皮下基底膜形成以及毛细血管化增加。以上为明确祛瘀方剂(如下瘀血汤)治疗现代疾病所针对的适应证(病理指征)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促进临床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眼底血管图像变化特征,以期为中医目诊及肝病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借助眼底照相机采集NAFLD患者、健康人群的眼底血管图像,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信息,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并以健康人群为对照运用决策树模型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运用SPSS 26.0及R语言分析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以及眼底图像特征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NAFLD患者126例,其中湿热内蕴证61例、肝郁脾虚证44例、无典型证21例,分别设为湿热内蕴组、肝郁脾虚组、无典型证组;纳入健康人110例,设为健康组。(2)基于决策树模型建立NAFLD疾病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72,灵敏度为0.970,特异性为0.975,AUC为0.995,可有效用于对NAFLD患者眼底血管特征的分析。(3)在血管形态和颜色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比较,湿热内蕴及肝郁脾虚组血管总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药效。方法: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2只.SPF级。随机分为对照饮食组(n=16)和高脂饮食组(n:16),对照饮食组小鼠给予1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对照饲料,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6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高脂饲料。12周末,对照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再分,51j随机分为正常组(N,n=8)、正常给祛湿化瘀方组(NQ,n=8)、模型组(M,n=8)、模型给祛湿化瘀方组(Q,n=8),分别以lml/100g鼠重灌胃给予祛湿化瘀方(生药含量0.93g/m1)和灭菌饮用水,16周末取材,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组织TG、血清ALT、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肝脏HE染色见肝细胞明显的肿胀、脂肪变性和炎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见肝脏显著脂滴沉着。肝脏脂肪变积分、炎症积分、气球样变积分均显著升高,并达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祛湿化瘀方组小鼠肝组织TG、血清ALT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同时肝脏病理组织变化改善,病理积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祛湿化瘀方能够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NASH。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