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金合  李晋玉  俞兴  徐林 《中国骨伤》2012,25(9):757-760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过程中对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及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饲养1周后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AFDR组),每组30只。用电动磨钻在大鼠左右颅骨钻孔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右侧缺损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vomposite,IBRC)。术后第1天AFDR组中药灌胃,对照组去离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2、4、8周采血,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磷、钙、肌酐、谷丙转氨酶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周时碱性磷酸酶AFDR组高于对照组,4周时血清钙、磷及钙磷乘积AFDR组高于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各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时血清肌酐AFDR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于2~4周可影响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钙磷水平,对肝肾无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Composite,IBRC﹚结合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修复大鼠极量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制成颅骨极量骨缺损﹙Critical Size Defects,CSDs﹚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IBRC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去离子水﹙DeionizedWater,DW﹚灌胃13只;B组IBRC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AFDR灌胃13只;C组IBRC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human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DW灌胃14只。术后2、4、6、8周各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取材做HE和Masson组织学观察,并于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1只大鼠行Micro-CT扫描。结果单用IBRC修复极量骨缺损有作用,但骨痂生成慢;结合AFDR灌胃可以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材料,促进成骨,但不及IBRC复合rhBMP2的修复速度及质量。结论 IBRC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可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虽然逊于IBRC复合rhBMP2的效果,但从安全、经济以及对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等方面考虑,有其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55~86岁,平均76岁。术前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28例患者均有中重度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2例,腰椎间盘突出16例。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9例,Ⅲ级1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疾患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腰腿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影像学资料观察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脱出、断裂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对融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8例患者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2 d;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50 ml(3节段以上手术,术中使用血液过滤回收),术后引流量150~600 ml,平均300 ml,均未使用异体血;每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3 ml,注入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均为椎旁血管渗漏,无椎管内渗漏迹象;及时终止骨水泥注入,未发生神经损伤、骨水泥毒性反应以及血管栓塞、肺栓塞等重度并发症。依据X线片评估标准,18例达到坚强骨融合,10例属于不确切性融合,但融合节段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未出现螺钉松动、脱出、断裂现象。VAS、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可灌注骨水泥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脑血流灌注、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语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时间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语言障碍功能、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脑血流灌注改善患儿多于对照组(P <0.05),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部葡萄糖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后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并改善患儿脑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脑葡萄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动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四物合剂对化疗后大鼠卵巢形态及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物合剂对化疗所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40只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顺铂模型组(模型组)、四物合剂组(四物组)和倍美力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四物组和倍美力组连续7d腹腔注射顺铂2mg·kg-1·d-1,正常组连续7d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正常组和模型组连续7d纯净水灌胃10 mL·kg-1·d-1,四物组连续7d四物合剂灌胃1mg·kg-1·d-1、倍美力组连续7d倍美力溶液灌胃1 mg·kg-1·d-1.自实验第1天起,每日制作大鼠阴道分泌物涂片以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实验第14天大鼠称重、麻醉,取血清运用放免法测血中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ro):取双侧卵巢,同侧切片后常规HE染色,图像分析仪下进行颗粒细胞层最大厚度的显微测量,并运用原位细胞死亡检测法检测颗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SH和凋亡指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E2值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四物组大鼠FSH和凋亡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E2值升高.结论:四物合剂对化疗后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促进卵巢功能恢复,但还不能起到完全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ol)复合骨材料在兔腰椎椎间缺损区的融合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通过经腹腔腰椎前路手术建立L5/6、L6/7和L7/S1节段椎间缺损的实验模型,其中L5/6椎间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阴性对照组;L6/7椎间缺损区植入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实验组;L7/S1椎间缺损区植入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所有的动物在术后当日均进行放射学检查,分别在术后4、8、12、16周4个时间点处死4只动物,获取腰椎标本,评估植入材料融合情况;行X线和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形态;Masson染色结果应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计算不同区域骨组织与所在区域的比值,分析椎间融合组织结构。结果术后当日CT显示造模成功。术后4、8、12、16周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L6/7和L7/S1椎间成骨逐渐增强,两者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0.05),而L5/6椎间未见明显的成骨影像。结论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在兔椎体间融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相关研究中存在结局指标与测量工具不统一、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研究存在偏倚风险,临床上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研究者达成共识,构建桡骨远端骨折核心结局指标集(core outcome sets of DRF,COS-DRF)。考虑到国外现有COS-DRF不能体现中医诊疗的特点,我国目前缺乏关于DRF临床研究相关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的标准,并未建立中医临床研究的COS-DRF。因此,在目前国内已有COS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共识等提出DRF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和测量工具清单,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临床研究中,将开展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并通过临床实践优化更新。COS-DRF或桡骨远端骨折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CMS-DRF)将会经过2~3轮专家共识或德尔菲法的构建,总结出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为临床提供优质证据的方法学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